近来,国家支持三胎政策,可是很多人不禁反问,谁来带孩子?一个孩子都没人带,三个怎么带啊?中国真的进入三胎时代了吗?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孕育更多的生命了吗?不管是什么政策,都需要时间的考量。
2021年10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促进3岁以下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和单位办“托儿所”。
其实在老一辈沈阳人的印象里,大家都是在爸妈的托儿所里长大的。想当年,在工业重镇沈阳,许多工厂都有自己的幼儿园或托儿所,例如沈阳黎明集团,以前就有过托儿所,上班职工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托管,放心安全还便宜。还有机床一幼儿园、沈变幼儿园……很多工厂都配有托儿所,孩子如果不去托儿所,每个月还补贴十块钱,一直到孩子八岁……
不仅如此,当时的幼儿园还有洗澡间、室外游乐场等等,设施建设非常好,还会有外国外宾参观,中央计生委的领导也会来沈阳的托管所视察。看到一篇类似采访或者日记里的文章《感谢90年代的工厂幼儿园》,主人公感叹:“作为没有老人帮助的外地双职工,那时赶上了工厂的好福利,不仅有家属楼、食堂、浴池、职工医院、文化宫等,最让自己受益的还是幼儿园(托儿所),为我和我这样的无依无靠的双职工解决了大问题……”
很多工厂职工经常带着孩子上下班,他们当时很多人都是骑着旁边带车斗的自行车,车斗主要用来孩子。
其实,“托儿所”一词,在国内最早出现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由一批机关、企业和街镇所创办的全日制托儿所,后期由于体制改革,福利性质的企业托儿所体系转为市场化运营,以及社会出生人口减少等多种因素,最终福利性托儿所从大众视野慢慢消失。
我们通过几张照片,一起回忆80、90年代那一辈人的童年吧~
沈阳铁路信号厂幼儿园的小朋友
沈阳市食品公司幼儿园的孩子们
沈阳水泵厂幼儿园
1959年,辽宁,沈阳市铁西区的托儿所内,孩子们正在接受日光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如今,在国外,这种Daycare模式的托管班特别多,而且托管和早教形式也比较严格,包括屋内固定教具的摆放、课程的设置都有非常科学的安排。
拿荷兰举例,0-12岁的孩子不可以独自在家,也不能独自出门,所以在荷兰看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他们的祖父母辈却只会偶尔参与,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子女的教育是父母自己的责任。他们有0-4岁学龄前儿童的日托班和5-12岁学龄儿童的校外托管,托管费大概1小时8欧元,餐费另算,荷兰政府会为纳税人支付部分托管费。这种政策,会为多子家庭带来很多便利条件,老一辈的人也会相对自由。
你感觉,未来,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做托管更合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