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
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
成立于1628年的张小泉,已经走过了392个春秋。
当年杭州剪齐名的并州剪已经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南张北王”的王麻子剪刀厂于2003年向法院申请破产。
有些技艺,我们不应该让它消失,它若无处可寻了,那只能停留在我们记忆里了。
2017年的暑假,樵娘跟着大学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到杭州手工艺活态馆,拜访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金水先生的弟子丁纪灿师傅。张小泉剪刀在樵娘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非遗发展案例了,但那次体验樵娘感受更多的是心酸。
张小泉剪刀陈列/小鹿摄
千锤百炼出深山剪刀的故事,多半有种难言的苦涩。我们拜访丁师傅时,他正在耐心地打磨一把张小泉手工剪刀。丁师傅谈到,自己出身在制剪匠人世家,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学习锻造技艺。丁师傅虚心学习,先后向十多位老前辈学习技艺,之后便拜师施金水老先生。
张小泉剪刀锻造技艺讲究全部用手工捶打的,一把剪刀做下来要敲敲打打成千上万次,72道工序,都颇为考究。丁师傅的手上满是黑色的茧块,“我在你们这个时候,已经天天在锻钢咧”丁师傅笑着谈到。
裁剪江山成锦绣在传承张小泉锻造技艺的同时,丁先生师傅也积极创新发展。丁师傅主要进行研发新式传统剪刀。丁师傅向我们一一展示,感受剪刀。
丁师傅展示/小鹿摄
丁师傅展示/小鹿摄
丁师傅展示/小鹿摄
我们不由感慨:正是凭着老师傅们的捶打琢磨,一代代匠人们的苦心孤诣,张小泉剪刀才成为“剪刀之冠”吧。
何当再剪钱塘水“6.18”期间,张小泉剪刀凭借着传统老字号和精湛的现代工艺深受市场大众好评,然而张小泉剪刀的非遗传承之路却走得格外艰难。
樵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张小泉剪刀锻造技艺传承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因素:
1.现代工艺的排挤
如今在大机器车间,机器可以娴熟地打磨开刃。现代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已经渐渐取代了老师傅们的手工锻打。手工剪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机器作业的几百倍几千倍,因此手工剪刀的价格也是不菲的,是普通剪刀价格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2.锻造技艺难以向大众呈现
剪刀锻造是个体力活,它需要锻造者有着强健的体魄;剪刀锻造也是个智力活,它需要锻造者有着胆大心细的气魄以及长年累月对于钢铁,火候的精准把握。
因此,张小泉剪刀锻造技艺并不能像其他非遗如国画、陶艺等开展体验课进行教学。
3.工艺的美感与收藏性
剪刀是生活实用品,也是生活必需品。国人对于剪刀的要求就是耐用便捷,对于剪刀的美观程度并无太多要求。现代工艺的剪刀虽然不如传统剪刀经久耐磨,但是应付日常生活已经是绰绰有余。普通国人也不会将一把手工剪刀当作美术品裱框,将它与画作和绣品放在一起。
4.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丁师傅也向我们坦言目前张小泉锻造技艺传承下的窘境,因为锻造技艺又苦又累,既要有经得起敲打榔头的体力,又要有谦卑坚毅、敢于创新的品质。即使年轻人因为兴趣爱好愿意去学,也没有哪个做父母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么苦的工作。
锻造剪刀,既要守得住清贫,又要耐得住寂寞,可能要工匠穷极一生去钻研,所以有一些慕名而来学习的青年在进一步学习后也已经改行。
张小泉旗舰店的非遗剪刀,销量是普通剪刀的万分之一
施金水老先生曾说:“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并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我们老底子留下的东西还要留下去,不能就这么断在我们手里”。
燃燃炉火,诉说着三百载的工匠气魄。
如果有一天,张小泉手工剪刀也只能被裱进相框,供游客展览,那将是我们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不幸。
张小泉匾额
樵娘互动
张小泉的淘宝旗舰店火热开卖,机器车间火热生产。另一面,本该热汗淋漓的炉火锻造却显得格外冷清。
@月户樵欢迎大家关注樵妹,多多关注、评论、转发和点赞,谢谢大家。
本文为樵妹原创,照片由小鹿拍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非遗上头条##一起来做传承人##杭州##全民热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