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论语·宪问》看汉服衣襟的左右衽之分(服章之美谓之华的意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7 09:02:2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258    评论:0
导读

我们中国人经常自称为华夏儿女,并为自己的民族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而深深自豪。华夏一词最早出自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到了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对华夏二字作出了更为具体的形容:“中国有礼

我们中国人经常自称为华夏儿女,并为自己的民族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而深深自豪。华夏一词最早出自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到了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对华夏二字作出了更为具体的形容:“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其中的服章之美,便是指的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在评价管仲时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不但高度赞扬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也反映出古人对于衣襟左右衽之分的重视。

汉服作为古时华夏衣冠的代表,历经几千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使得汉服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汉服衣襟的左右衽之分,正代表了一个从古至今一直都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华夷之辩。

一、汉服衣襟左右衽的分别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在汉服中就体现出了我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一套简单的汉服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政治文化、家族 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等,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衣冠” 一词也是文明的代名词。

从炎黄时代一直到明朝,汉服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史。华美的汉服不论从细微的纹饰还是服装本身的颜色,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朝代的治国理念。但一直到明朝为止,无论哪一朝代的汉服都不会偏离一个准则:交领右衽为华夏,披发左衽为蛮夷。

当汉服左右两侧的衣襟交叠于胸前,左侧衣襟压住右侧衣襟,这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最典型的交领右衽。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两侧,象征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如果说汉服的交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即方与正。那么汉服的袖子,即圆袂,则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的古代传统世界观在汉服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那么这种右衽的传统是如何出现的呢?这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服装的发展进程会受到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服装款式的更新换代必然是向着为人提供便利的方向前进。自古以来右撇子就占据了人类的大多数,人们习惯于用右手伸入怀中拿取或者存放随身物品。并且在汉服雏形出现之时,中原地区已经步入农耕文明,而左衽的衣服并不利于农事劳作。

第二,汉服的右衽与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汉字书写在竹简上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而从纲常伦理上来讲,更是上君下臣,右为大,左为小。古代的皇亲国戚又被称为“右戚”,世家大族也被成为“右族”。

综合以上两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汉服出现到成为定制,哪怕朝代更替,右衽一直是汉服衣襟的不变准则。而当汉服成为华夏衣冠的代表,右衽更是成为区别华夏儿女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

在历史上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战火纷飞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维护汉家衣冠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这也是为何论语中虽然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但依旧可以称之为“仁”。就是因为管仲维护了汉家衣冠。

二、从汉服衣襟到华夷之辩

韩愈《原道》有言:“孔子之作《春秋 》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华夏古代诸侯若用夷狄之礼则可视为蛮夷,若用我中国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认同。这个文化就是衣冠与礼。

遵从礼仪,学习汉字,着我华夏衣冠,礼敬祖先,就是我诸夏一员。因此虽然汉服衣襟的左右衽区分了华夏文明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文明,但是华夏文明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能力是从很早就已经根植其中的。

1、从空间上看华夏文明的包容性

如果将周代开始直到近现代的中国疆域地图做一个对比,可以发现在最初周天子统治时期华夏文明的活动范围只有黄河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原大地”。

而在中原之外,四方皆有蛮夷,再加上中原地区还有许多部落性质的方国和一个华夏化的少数民族:中山国。可以说,当时的华夏诸侯出门就是少数民族。

当时的中原大地也并不太平。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限制,中原各国的物产普遍不丰富。而由宗法制、井田制和分封制维系的华夏诸侯与各个游牧民族之间,必然因为生存空间的争夺而发生战争和矛盾。

但是基于强大的组织力量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最终这些游牧民族不是被驱赶,就是被同化。华夏的版图发展也在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2、从朝代更替看华夏文明的包容性

但是到了汉代,华夏版图不但得到了扩张,还把文明的种子通过丝绸之路播洒到了西域。到了唐朝时期,更是建立安西都护府,长安城万邦来朝。此时原先在周时被视为蛮夷的那些民族,早已不复披发左衽的形态,而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认同了华夏衣冠,早已融入诸夏成为诸夏一员。

到了明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华夏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朝鲜、蒙古、建州女真、日本、交趾、出云和占城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明朝汉文化为主导的东亚东南亚文化圈。四方各国无不以着华夏衣冠,衣襟右衽为荣。

可以发现,华夏衣冠代表的汉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

即使在历史上汉民族也曾多次遭逢大难,但是汉文化的坚韧和包容,将曾经的那些侵略者都留在了这片孕育她的土地上,并将它们都同化成了自己的一份子。华夷之辩,首先是文化之辩,是对于衣襟右衽还是左衽的选择,其次才是野蛮与文明之辩。

三、交领右衽与文化自信

时间的脚步走到今天,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已经成为历史。正是在全面抗战之时,中华民族的观念得到普及。由于抗战的紧迫形势,出于增强内聚力的需要,顾颉刚、傅斯年等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多民族组合而成的“大民族”共同体。

而是历史上许多“种族”不断融合而成的单纯民族,血统宗绪复杂,长期混同且难理头绪,虽并非“同源”,但文化上长期混合。“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如今,不管是汉族还是55个少数民族,现在我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民族——中华民族,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片土地很大,每一个民族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和弘扬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因为这些文化本身就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经历了漫长时光考验所遗留下来的瑰宝。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服饰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的聚合,汉民族作为其中拥有最多人口的民族,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族从两千年前的大汉帝国开始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历经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旧煜煜生辉。到了今天,曾在清朝被禁止的汉服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新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是汉服之中包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依旧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壮大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一番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优秀文化,有着自己的优秀传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只有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才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希望当有一天我们穿着唐代汉服走在街上,不会再被误认为是和服;穿着明代汉服走在街上,也不会被认为是韩服。

四、结语

自从孔子褒扬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里,汉民族遭逢起落。华夏衣冠也曾一度失落。但是只要人们心中的衣冠不倒,只要祖先继承下来的优秀精神依旧长存,那么华夏文明就必能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汉服衣襟的左衽与右衽,不仅仅是文明的分界线,更代表了华夏历史上那些为了守土卫国慷慨悲歌的仁人志士对这个民族对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所做出的贡献。当今天的我们交领右衽时,更应当体会到这件传承千年的服装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也更应当体会到这件衣服所赋予今天的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一个观念的百年变迁

[2] 汉服的创新与传承研究

[3] 为什么汉服的衣襟有左右之分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8924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