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7月的一天晚上,时任徐州地委第一书记的胡宏接到上级电话,说毛泽东的专列当晚会途经徐州,主席点名要听取徐州地委主要领导人的汇报。
专列上的第一次接见接到电话后,胡宏不敢怠慢,立即喊上地区专员梁如仁一道赶往火车站。到达火车站不到半小时,毛主席的专列便缓缓驶进了徐州站的站台。
列车停稳后,胡宏和梁如仁在田家英的引领下,走上了毛主席的专列,来到了一个布置得有点像会议室的车厢。车厢是经过改装的,中间有个长条桌,上面铺着白色台布,毛主席正在桌旁边抽烟边在等候两人。
见到胡宏和梁如仁后,毛主席站起来,主动和两人握手,亲切地招呼他们坐下。这是胡宏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主席,不由得有些手足无措。
主席微笑着对两人说:“深更半夜把你们叫来,影响你们休息了,你们不会怪我吧?我请你们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徐州地区的工作情况。”
胡宏向主席详细介绍了徐州地区的基本情况,并告诉主席,徐州地区原本有十个县,去年萧县、砀山划归安徽后,目前还有8个县,503万人口。
虽然也把安徽的盱眙、泗洪两县划进了江苏,但这两个划过来的县目前属于淮阴地区管辖,并不在徐州的范围之内。
主席显然对徐州一带的地理人文都很熟悉,他笑着告诉胡宏,萧县、砀山划走了,但划来了盱眙、泗洪两县,你们江苏不吃亏。
盱眙是楚霸王的都城,泗洪是明太祖的祖陵,这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
聊了一会后,主席突然间胡宏:“你知道'四'字底下一个'南'字,这个字读什么吗?”胡宏知道主席这是在考自己,便回答说,这个“罱”字读"览"音,是江苏人民一种传统的捞河泥、水草的工具。
主席听后满意地笑了,对胡宏说:“不简单,你这个地委书记有点文化,不简单!”
毛泽东最关心的,是当时徐州地区的“镇压反革命”工作。胡宏汇报说,徐州位于四省交界处,又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藏匿着的反革命分子很多,形势比较复杂,所以反革命分子还没有完全肃清。
主席听完汇报后说,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很重要,一定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随后主席又问起了徐州的农业生产情况。胡宏告诉主席,徐州地区好几个县地势比较低洼,容易遭受水灾。
主席听完后,严肃地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你们要制定一个近期和长远的治水规划,把 500 万人民动员起来,发扬大禹治水的精神,办好水利这件大事!”
不知不觉中,主席和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这时主席站起来说:“今晚就谈到这里吧,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并伸手和胡宏、梁如仁握手道别。把俩人送到车厢门口时,主席还喃喃地念着胡宏的名字……
从爱国学生到主政徐州胡宏是1953 年3月来到新设的徐州地委,出任地委书记的。当时的徐州情况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徐州设立地委后,调来了一大批干部,地委在住房、经费、交通等各方面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可以说徐州地委的工作,是在十分简陋、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展开的。地委机关的工作地点,是在白云山下一个废弃的工厂厂房中,就连胡宏和地委的主要领导同志,都只能住在借来的低矮民房里。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胡宏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迅速完成了机关的组建工作,并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让徐州的各项工作迅速走向正轨,表现出了卓尔不凡的领导才能。
胡宏 1918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壁山县一个富裕家庭,父亲胡国梁担任过县教育局长。
在家乡念完中学后,于1935年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上海读书期间,淞沪会战爆发,胡宏于是报名参加了前线救护队,冒着日军的炮火,抢救了不少伤员。
从胡宏寄回家的家信中得知儿子上了前线,父亲胡国梁十分担心。但当时胡宏已经离校,父亲联系不上他,只好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希望儿子能离开上海回乡。
胡宏并没有见到这份《寻人启事》,因为在不久后,他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离开上海之前,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告诉父亲“国难当头,男儿志当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游击队员团结一致,同志之间亲如手足,军民一家,如鱼得水。我们在一起共同抗日,请父母放心。抗战胜利之时,即儿子凯旋之日,请父母静候佳音”。
此后,胡宏从上海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走上了革命之路。1938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随黄克诚的八路军五纵来到苏北抗日前线,任中共苏北涟水县二区区委书记。
1942年11月15日,日军17师团藤原联队及伪军36师8000余人由淮阴、泗阳、沭阳等地向我淮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小胡庄、张圩子实施合围,企图对淮海区党政机关实施围剿,进而摧毁淮海抗日根据地。
胡宏带领根据地军民配合主力部队,釆取突袭围城打援战术,对六塘河两岸的日伪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克了马厂、岔庙、灰墩等10多个据点,于敌人激战70余次,毙日军军官2人、士兵70人、伪军156人,伤日伪军270余人,俘日军35人、伪军95人。粉碎了日军企图围剿淮海区党政机关和摧毁淮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6年3月,胡宏离开江苏,出任中共胶东北掖县县委书记,在许世友的领导下,在掖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支前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带领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解放区的阴谋。
1948年,他又奉命跟随粟裕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后,胡宏任江苏省江宁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53年初,升任徐州地委第一任书记。
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徐州地委成立后,正值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徐州有部分基层干部,不尊重群众的自愿,工作中以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代替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这种急躁冒进的思想倾向,胡宏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要求基层干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在他的指示下,地委在铜山县建立试点,胡宏自己也经常到"点"上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的想法,和不少群众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执行中央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过程中,徐州少数干部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曾出现过一些问题。
比如在群众需要上交的统购统销中,测算出的数字与实际情况汇相差较远,老百姓拿不出来,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胡宏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上报省委,要求省委核减征购任务,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把统购统销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处理“互助合作运动”中少数群众的窝工现象时,胡宏从抓定额管理入手,多次到基层调查研究,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座谈,对锄一亩地定多少工分,锄一亩草得多少工分录成小册子,发给合作社贯彻执行。
在胡宏这种新的定额管理下,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农民中的“窝工”现象。
胡宏有个习惯:在听取下级汇报时,经常站起身来一边踱着步子,一边向汇报人提问。有一次一位县领导向他汇报了某个干部动手打人的事。这位领导是徐州本地人,汇报时把"打了一下"用方言说成了“剋了一下”。
胡宏没听懂,便问“剋了一下”是什么意思?那位领导于是又用方言解释道:“剋了一下,就是冽了一下”。胡宏还是不懂,又问什么是"冽"一下子?另外一位同志急忙解释“剋了一下”就是“打了一下”,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可以看到胡宏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和胡宏共过事的一些老人们现在仍然记得,向胡宏汇报工作时,思想上没有压力,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胡宏记性很好,善于归纳,每次听完汇报,总能提出一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这种工作方法,给徐州的广大干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胡宏的夫人名叫闵华生,两人相识于1950年8月。当时胡宏三十出头的年纪,是苏南区党委镇江地委宣传部长;闵华生则是一个刚参军的满怀热情的年轻女战士,在镇江专署财经处工作。
胡宏与闵华生是经镇江地委副书记曾涛介绍相识的。
在相识后的第一封信中,胡宏对闵华生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按照党的宗旨和党员标准努力要求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从来没有把党任命我的岗位当作'做官',更没有视为权力与地位。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封信打动了年轻的闵华生。通过一年多的交往,闵华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胡宏"稳重而不轻率,儒雅而不虚伪。
人正品端,行如其言,是真诚可靠的知心人"。1951年10月1日,两人结为伉俪,从此开始了相依相伴56年的革命伴侣生涯。"
胡宏后来对自己的老战友、江苏省委原副秘书长朱通华说过:“我有此贤内助,真是一生的福气。”
1955年10月,胡宏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结合徐州地区互助合作运动情况作了专题发言。
这次发言,也让毛主席对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1956年和1957年接连两年中,主席两次在专列上接见了胡宏,对他在徐州地区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专列上的第二次接见主席第二次在专列上接见胡宏,和第一次接见相距的时间并不长。
那是1957年的春天的一个清晨,毛泽东的专列徐徐驶进了徐州东站。
列车停稳后,胡宏和市委第一书记陶有亮、市长张洪范三人走上了专列。那天的毛泽东身穿浅灰色中山装,脚穿圆口黑布鞋,在车厢门口亲切地迎接了三人,并和他们一一握手。
三人进入专列后,主席询问了陶有亮和张洪范的名字,显然对于胡宏,毛泽东仍记忆犹新。主席不但叫出了胡宏的名字,还诙谐地说:“你是四川人,是朱总司令的老乡,我们算是老朋友喽,今天要听你介绍情况啰!”
主席最关心的,是徐州的工业生产,特别是煤矿和铁矿的生产情况。在陶有亮汇报完之后,毛泽东问胡宏:徐州铁矿的矿石品位如何?能不能直接炼钢?胡宏充满信心地回答:徐州的铁矿质量很好,可以直接炼钢。
毛泽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语重心长地对胡宏三人说:“徐州的煤和铁在江苏省地位很重要,你们要做好规划布局工作,大力发展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有了这两样东西,其他工业就好发展了。”
在听取了胡宏关于徐州交通的情况后,主席回忆起了自己二十年代在徐州考察历史和地理的那段岁月。主席记得徐州北面有几个湖泊,但一下子想不起来名字,胡宏告诉主席,这几个湖分别是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和邵阳湖。
接见结束后,主席邀请胡宏三人一起吃早饭。三人不愿太过打扰主席,于是推辞说自己已经吃过了。
主席把脸一扳说:“你们在哄鬼哟!这么早,你们在哪里吃的早餐?你们不要客气,民以食为天嘛!”
主席的早餐十分简单,但这份关怀,让胡宏三人感觉心里暖暖的。
早饭后,胡宏三人向主席告辞,主席与他们握手告别时,还拍了拍胡宏的肩膀说:“胡宏,我记得你了!”
一年后的1958年8月8日,毛泽东第三次视察徐州。这一次,主席并没有见到前来汇报工作的胡宏。主席感到很奇怪,便问前来汇报情况的徐州专区专员梁如仁:“你们那位地委书记、四川人今天怎么没有来?”
梁如仁告诉主席,胡宏不久被调到省里工作了,现正在南京参加全省农业大检查。主席怅然若失地说:“调走了啊!也好,他可以一边检查一边帮助你们。”
十余年后,主席的挂念70年代初,毛泽东在路经南京时,接见了省委第一书记许世友。虽然时隔多年,毛主席仍然还记得那个已经调到“省里工作的四川人”,这次没有见到胡宏,主席有些遗憾,对许世友说:“那个四川籍书记是个知识分子,很懂农业,过去干得不错!”
当许世友告诉胡宏主席的原话时,胡宏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感动地说:“毛主席日理万机,十多年了,他老人家还记得我这个四川籍的地委书记,怎不叫人深深感动!”
听到许世友转达的主席的挂念后,胡宏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徐州地处沂、沭、泗下游,是有名的洪水走廊,自然灾害频繁。这年的徐州,又遭受了大洪水,微山湖洪水猛涨,沛县县城被淹,连政府的文书档案都被洪水浸泡了。
面对灾情,胡宏没日没夜地战斗在抗洪一线,和地委有关负责同志商讨抗洪排洪问题,并多次乘船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视察。
有一次他们视察时,运河的水猛涨,船只几次被波浪冲到岸边,十分的危险。在堤上负责维护秩序的解放军战士,不知道船里面坐的是胡宏,于是在堤上几次鸣枪警告,要求胡宏乘坐的船只赶紧回来,可见当时的情况是万分紧急。
在这次洪灾中,由于徐州地委和胡宏指挥得当,措施得力,灾害损失被减到了最低程度。
1982年,胡宏被调到福建工作,出任省委常务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仍然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的一贯作风。
胡家的家风胡宏和闵华生有五个子女,但五个子女中有四个下过农村,一个当过工人,没有得到任何“照顾”。
胡宏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党委书记的长子胡凌云在农村插队期间,有一次回家向父亲反映:某些基层干部对当时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看法,认为这是“倒退”。
胡宏对儿子说:“你应该去了解一下农民的意见,这个政策对不对,要看老百姓拥护不拥护,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办事必须遂循的原则。”
胡宏的小女儿胡黎明一直收藏着两封胡宏写给她的信。
那是她在解放军大别山某部工作时,向爸爸诉说自己的工作艰苦,想让父亲把自己调到城市去。
胡宏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写道:“我像你这样的年龄时,只有战争,没有节日。现在,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拿它来要求你。不过革命者应该永远是乐观的,你若能培养起这样的精神,你就会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胡宏的教诲,让儿女们一直铭记在心。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胡家的几个孩子个个都成长为有出息的人。
2007年2月17日,胡宏因病去世,享年89岁。胡宏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他工作多年的第二故乡江苏,长眠在南京功德园。
胡宏去世的这么多年来,夫人闵华生仍然坚持胡宏生前的习惯,每年过年,都会自费给胡宏的老同事、老战友寄发贺年卡。她说这是胡宏留下来的遗愿,寄托着胡宏对老同事、老战友的一片深情。
参考资料:徐州市政协办周嵩山:《胡宏在徐州》
李鸿民:《胡宏书记的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