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性地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中国古代的庭院里,单纯地用白砂和石头组成一块光秃秃的景观。以前大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什么,现如今文化意识上来了,再见到这样布景的影视剧,大抵都会上来骂一句:以倭代唐。
拍建筑参考日式风,拍园林只会枯山水,甚至连灯笼有时都是日式灯笼……日式风如此横走于中国古装剧的大小角落里,也难怪大家看着会心梗了。
说了八百遍,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庭院里的布景,不会是如枯山水那样的单调形式的,试问中国人何时喜欢“枯”了?我们都是尽量做到真实而丰富的!
日本的枯山水,是在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开始是出现在禅寺里的,禅宗坐禅冥想时不能被外界干扰,所以只用朴素的石头和京都地区盛产的白色砂砾装点。
然后他们也做了些设计,用钉耙耙将白砂耙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比喻海洋、流水;放上小型块石,比喻成高山,再配以青苔、常绿灌木等植物装点,这样一个典型的枯山水景致就出来了。
以砂拟水、以石拟山,还有一套高深的禅理,不知为何很多人就这样被唬住了,觉得枯山水是如此的深邃干练,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是整个世界的缩小!
枯山水大概就是园林里的极简主义风了,可惜的是,这样的极简主义并不是中国的审美。
枯山水
中国园林
要明白枯山水的另一个特点:它是小型的、缩微式的静态庭院景观。面积的大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设计效果,所以它会成为日本的流行,但在中国却行不通。
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要真水,就是要美石,还要各种花卉植物、鸟兽鱼虫!
园林庭院即是人与自然对接的一个桥梁,诚如明代园林专著《园冶》中提到的那样:“虽人作,宛自天开”,虽然是人为设计的,但要做到和真实自然的山水一样,宛若天成,这样才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最高境界,其中蕴含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要是古代哪家的园林庭院设计成光秃秃的一片,估计会被邻居笑死吧。
▲ 传 北宋苏汉臣所作《婴戏图》,小小的庭院一角,景物已经极其丰富了。花树高大茂盛,湖石精巧,各种盛开的花草点缀其间,丰富多彩。
▲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中,俩小孩背后的景色太吸睛了,芙蓉与雏菊盛大地开放着,一个巨大的湖石笔直矗立,想来是主人精心挑选放置的。透过这庭院的小小一隅景色,便可想象到此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中国古代的园林有四大造景要素,山、水、建筑和树木花草,建筑不说,这山犹如人之骨架,也极其讲究。
古有米芾爱石入骨,见到奇石都要恭敬地跪拜,到了如痴如癫的地步;宋徽宗不爱江山爱石头,设“花石纲”大肆搜罗天下奇石,给百姓造成极大负担。千百年来,石头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美学。
造园堆山叠石,是真山的艺术再现。太湖石、黄石、宣石、、房山石、灵壁石……古人将每种石头都研究透彻,再根据其或玲珑剔透或朴实苍润的特点,放入适当的景致当中,其观赏性极强。
▲ 北宋 赵佶《祥龙石图》,画的是一块太湖石,应该是当年宋徽宗靡费国资搜罗到的其中一块奇石,其形貌符合了奇石必备的五个条件:瘦、漏、皱、透、丑。
而水是园林中的灵魂。清代郑绩在谈论山水画的时候,曾说“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这段画论,放在古典园林中同样适用。
所谓无水不活,除非没有条件,不然古人绝对是要整个水池或溪流的,也不会有用沙代替水的做法。
水的可塑性强,静态的可以布置成湖泊、池水、水塘,动态的有溪流、泉水或瀑布,既有动态之美,又能倒映出周围的景色,还可让夏天过得更凉爽些,美而实用。
传 北宋王诜 《莲塘泛舟图》
宋代刘攽有一首《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样美妙的雨后池塘图,带来一种轻盈柔姿,流淌着日常美妙的韵致和盎然生气。
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始建于北宋,有着“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的景致,它的面积不算大,但景观丰富优美,简直没得说,是四大园林之一。
可以说,在中国的园林景观里,水是承托了灵气、生机的载体,古人的观念几乎就是“无园不水”的。
沧浪亭
山水之外,植被更是不可或缺的,古人喜欢高大的草木,喜欢树木葱郁、花叶繁盛的景色。这点在古画中能更直观地看到,纵观古画里的园林、庭院场景,就没有不种几棵大树的。
古木繁花带来的气氛、意境非同寻常,《园冶》中甚至说:“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建筑和古树名木互相妨碍了,保哪一个?当然是保古树名木了!
所以说,无论是大气恢弘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庭院,都离不开山水草木。
中国的园林美学,是致力于再现自然的真山真水,古人费尽心思,将自然山水的美搬进家里,在家里即可陶醉于自然,在家里便可安放心灵。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便是人与自然精神交汇的所在。
元佚名 《游园仕女图》
枯山水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从来不喜“枯”,我们就是要长林丰草、繁花似锦,美得多姿多彩。
谁能想通,中国这样美妙的园林庭院,不去取景、宣传,反而总为别人的国粹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