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葫芦为纸,以刻刀为笔,让刻刀行云流水般游走在葫芦上,或雕、或刻、或烫、或绘,在葫芦身上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也刻画出了赵铁军大师的精彩人生。日前,记者走进赵铁军葫芦艺术工作室,听他讲述了他的非遗情结和传承故事,感受他的艺术,分享他的精神快乐。
意在笔先 落笔成形
走进他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葫芦雕刻作品跃入眼帘,无论是气势堂皇的《九龙壁》、还是巧琢天工的《昭陵六骏》、又或是独创刻满书法字体的《芸萃》等葫芦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
观看赵铁军雕刻葫芦,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让人感到有些紧张,只见他右手拿着刻刀,左手将葫芦固定住,小心翼翼地在表面光滑且画有图案的葫芦上游走。在一些细如针孔的地方雕刻让人冷汗直流,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游刃有余,手上功夫平稳有力。
“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劲要恰到好处,力用轻了刻不到位,力用重了容易出现败笔,所以要求好、不求快。”赵铁军边刻边说道。
其实在他每次创作前,都是先选葫芦,反复观察,然后根据其外形苦想与之匹配的画面。一直要等到考虑成熟后,才正式动手打磨、描笔、书画、雕刻、上漆。曾经有个难得一见的大葫芦,他整整思考了四个月,才确定好主题,所谓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作品最终变成了自己非常满意的“精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铁军1991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美术系,现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四平市第十四中学美术组组长,从事美术教育教学30余载,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雕刻及创作经验。
从葫芦迷到葫芦痴
如果说以前的他是热爱葫芦,那么现在赵铁军对于葫芦的创作已经到了痴迷。在家中、工作室,甚至车里,都摆有各种葫芦。他身边的朋友也都被他的痴迷所吸引,只要在市面上遇见大小葫芦,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你看这些葫芦,造型看起来像不像一个玉如意,这是别人特意用绳子勒出来的,将葫芦肚变成福禄,既能增强立体感,又能突出它的特殊性。”记者看来,只要赵铁军讲述葫芦,样子就会带着痴迷,也是因为这样的状态,才会有着慧眼独具的创作。
他的雕刻题材非常丰富,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有山水、花鸟、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还有系列作品如《三十六计》《金陵十二钗》《东北民俗文化》等。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珍藏价值。在构图上,既有粗犷淳朴的北方风格,也有细腻如丝的南方风格。雕刻形象活泼,栩栩如生,画面层次分明、简而不空,亦繁亦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9年“铁军葫芦艺术”被四平市人民政府评为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葫芦雕刻”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他被评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赵铁军多年的艺术沉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他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心中的“吉林全家福”
在文化传承日趋重要的今天,赵铁军不仅悉心专研自己的葫芦雕刻,而且更加重视葫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更深知老一辈民间传统艺人留下来的经验,技法正在不断地流失,民间艺术技法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美术教师和喜爱葫芦艺术的其他学科教师及葫芦艺术兴趣班的孩子们在学习着葫芦制作技艺,使这种技艺在传承中逐渐发扬光大。
但他心中有个想法,如果他能将咱们吉林省的风光雕刻在葫芦上,形成吉林省独有的文化作品,是否会有更多人能看到,从而当上了“葫芦迷”。
当与记者闲谈时,他也说出了这个想法。“就是将咱们省的风光都刻在葫芦上,四平的叶赫城、长春的一汽、吉林的雾凇、长白山的风光等等,每个地方都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或者风景,雕刻出一个吉林省全家福。”赵铁军说,助力家乡发展,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他准备在今后的几年沉下心来做这个系列作品。
再次回望,他的眼神中充满着对葫芦雕刻的热爱和对葫芦雕刻事业未来传承的无限希望,他用专业、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诠释着工匠精神。(全媒体记者 崔圣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