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盛产于英德市,是经自然力长期作用形成的玲珑剔透,雄奇突兀,千姿百态的石灰岩奇石。按《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定位为广东英德县(今英德市)所产,其开发和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宋朝开始采集利用,并列为贡品,清朝被定为全国的四大园林名石之一。

根据原广东省地矿局七0六地质大队的专家研究,英德地区在下古生代之前,仅有震旦系、寒武系地层沉积,和粤北大部分地区一样缺失奥陶系、志留系地层。间隔一段相当长的剥蚀阶段,自中泥盆世(约距今三亿八千万年)开始,便出现由南西往北东方向的海侵,英德地区才接受沉积,从中泥盆系棋子桥组到中上石炭系壶天群,均以浅海相,局部为礁相碳酸盐建造为主。随着地壳的上升,英德地区变成陆地,石灰岩分布在英德广大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英德处在湿热的南方,雨水充沛,地下水补给充足,温度高,且由于繁殖,植物光化作用,分解了大量的,使英德地区具备了较好的岩溶条件。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当富含的地下水(地表水)沿石灰岩的空隙(表面)流动时溶蚀着石灰岩,石灰岩中的CaCO3变成了Ca(HCO3)2而流走,溶蚀作用使石灰岩内的孔隙扩大,石灰岩原始地面遭受大量溶蚀和陷落,形成了英石。由于各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结构、裂隙、存在差异,溶蚀和陷落的强度在各个地方、各个点是不同的,从而使英石形成了玲珑剔透、雄奇突兀、千姿百态,具有“瘦、皱、漏、透”等特点。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下来的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