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内容简介
《做新闻》一书阐述了盖伊·塔奇曼对于新闻生产过程的认识与分析,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证明新闻生产中的确存在着构建框架的现象,这种建构是有意为之的,并且会带来意义呈现的差别.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宗旨的权威性也被重新考量.本文主要从塔奇曼的行文结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运用等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2
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史研究囿于描述性或阐释性的窠臼,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
3
(荷)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内容简介
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4
(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内容简介
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十多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还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基本理念、理论和主题,阐释了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展现了上述理念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背景,同时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现实意义。
5
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6
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内容简介
我们被无限的媒体网从四面包围,如何能够确保最准确的信息脱颖而出、并且引起注意?在本书中,凯斯·桑斯坦对于积蓄信息和运用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人类潜能,展示了深刻的乐观理解。
7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内容简介
全书论题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有关主要概念和方法论的叙述;第二部分则是对特定媒介从口语传播的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阐述。作者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该书被普遍认为语言晦涩难以理解,但一出版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麦克卢汉热”
8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这是作者对西方传播者研究历史的独特理解,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新意。
9
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内容简介
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10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
11
埃默里父子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 简介
从美国新闻事业发源于欧洲及它的第一张报纸诞生写起,直到1978年为止,囊括美国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报纸,杂志、广告、通讯社、广播、电子媒介,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等大众传播媒介各个领域,重点论述了新闻事业的传统的发展与美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广泛考察了报纸,无线电、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日益复杂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追根溯源,对美国新闻史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做了概述,也对著名的记者,评论员和广播员做了传略式介绍。本书材料丰富,有助于了解美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12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 简介
本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13
(美)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内容 简介
这是凯瑞关于“媒介与社会”的论文合集。其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14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 简介
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15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内容 简介
本书从消费文化着手,全面论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以及消费文化对后现代社会的影响,并且考察了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利奥塔和詹姆逊等理论家的思想。
作者指出,消费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以符号与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导致了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间区别的消解,也产生了符号生产者、文化媒介人等文化资本家。消费所形成的消解,即使后现代社会形成一个同质,齐一的整体,又使追求生活方式的奇异性,甚至是反叛和颠覆合法化。
16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内容 简介
《理解大众文化》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费斯克既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也同时是大众文化迷,这个双重身份使得《理解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解读独树一帜,它带着乐观主义色彩,着重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理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版再版、被广为征引的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
17
王卫明:《高级新闻采编实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 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章, 主要内容包括: 新闻采编基础理论、深度报道、财经新闻报道、新媒体写作、摄影摄像、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新闻评论、英文采访与国际新闻报道等。
18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16年版
内容 简介
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代表作《文化与帝国主义》,将文学表现理论与文化政治相联系。他将文化与帝国主义 这样的核心概念纳入后殖民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并提出新时期世俗知识分子(尤其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警惕 文化霸权 、解放和启蒙 的使命。
19
莫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内容 简介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集中了作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电视受众研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做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
20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内容 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