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善见 画
每个高速公路休息区卖的粽子全都叫“嘉兴粽子”。以至于我的大学同学都认为嘉兴人的主食就是粽子。其实嘉兴人除非过端午,平时也不太吃粽子。嘉兴粽子名气大,是几十年品牌化的结果。用一句套话:外地人开口嘉兴粽,嘉兴人笑之,然嘉兴粽故自佳。
全国各地都有粽子,吃法五花八门,比如潮州粽子,馅料丰富,咸甜同体,很好吃。枫泾古镇(历史上属于嘉兴嘉善)的粽子久负盛名,论口味与嘉兴粽子近似,如今为了卖高价,粽子裹成加长型,连放九个咸蛋黄,称为“九龙珠”,让你一次吃个够。湖州诸老大的粽子细长条,台湾有些地方的粽子扁扁的。
无论如何,粽子必须有角。历史上北方称“角黍”。《荆楚岁时记》记载得早,树叶裹米投江用以祭祀,可以消灾。此后就与屈原有了关系,成为爱国主义食物。粽子为什么有角?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大致有这么个逻辑,模仿牛羊等牺牲的头用以祭祀,因而有角,且要放肉。但粽子从功能上说,实在是古人出行、劳作最简单美味的“便当”了。
嘉兴人评价一款肉烧得好,会说:“像粽子里的肉!”粽肉如何?瘦肉喷香,肥肉与米融在一处,入口即化。鱼米之乡,对糯米的选用当然是看家本事,如何选料烹制可以看纪录片。但老嘉兴喜爱的粽子有一个标准,这是我奶奶年轻时候吃五芳斋老店粽子留下的记忆——塌烂。一只粽子剥去粽叶放到盘中,四角有形,但筷子只要轻轻一碰,随即软烂倒塌,这才到位。有一次,我在宁波月湖陪八十多岁的陈宗懋院士吃饭,他祖籍嘉兴海盐南北湖,生在上海。他对我说他印象中最好吃的粽子也是家乡的粽子,但是要“塌烂”的才对。
说起五芳斋的老店,在建国路上应该已经搬了三次。我记得小时候还在五芳斋二楼吃过亲戚的喜宴。最近一次进五芳斋是几年前陪我的日本导师小熊诚教授吃粽子。进店前他拿着相机认真地拍照,我指着门楼上的大牌匾“天下第一粽”说,这是我们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来嘉兴时题写的。费老来嘉兴题字的往事,还是听嘉兴崔泉森先生提起过。
“塌烂”的粽子我们没有吃到,但是小熊老师已经心满意足,而且还买了两包肉粽裹进衣服塞进行李箱,带回日本(日本入境不让带肉类,有狗闻行李箱)。后来他告诉我,年轻时在香港大学,费老是他的老师。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