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8月,诸暨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件在当地比较热闹的事,一个水泥厂诞生。
上峰水泥厂,诸暨人都耳熟能详的几个字,
从小立窑到年产4.4万吨,年产10万吨、20万吨,慢慢地步入家乡人的视线,
而后跳出浙江飞速发展,如雏鹰高吭,一飞冲天。
此间过程,外人只道又一个企业崛起,个中艰辛,
大概也只有伴随着上峰水泥慢慢成长的人能道出一二了。
落拓的商界“侠客”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俞锋”这个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
同每个诸暨人一样,豪爽而硬朗,热情却倔强,神色鲜明的性格特征让与之接触的人都觉得如同置身金古的小说场景中,他同磊落不羁的江湖侠士一般,交谈起来总是放松自在。
或许性格使然,让这位上峰水泥的“掌门”在江湖中声名鹊起,对自己的“帮会”,也是尽心尽责。
大学毕业后,俞锋在水泥厂每个环节都经受锤炼,接过父辈的旗帜,年轻的肩膀挑起厚重的责任,迎接全新的挑战。
2004年,国家对水泥产业实行宏观调控,浙江资源并不富足,水泥供给量已经很大,竞争日益激烈,价格迅速回落,市场风险集聚,如何应对?
俞锋的决策再次让人们眼睛一亮,他抓住国家鼓励中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跳出浙江,到国内行业龙头海螺的核心基地——安徽铜陵“班门弄斧”。
俞锋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带领一支新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各种困难,硬是把一期两条生产线建成了!
奇人二三事其一:
大学期间,他去学校的体育馆观看举行的中韩乒乓球友谊赛,在门口见到比赛的赞助商梳着大背头,从大奔车上下来。
当时俞锋就觉得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才能做到个人“风光”,又可以做自己喜欢同时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暗暗决定几年之内实现一个“小目标”。
事实也证明,目标早已实现~
其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俞锋在上峰水泥厂分管销售工作。
为打开销售业务,拓展宁波、台州等沿海巿场,他亲自搭乘敞蓬水泥货车,翻山越岭,穿越危险度极高电影“奇袭”拍摄地“巍墅岭”。
顶烈日、帽酷暑,手拎替换衣服、头盖毛巾走访市场。有一次中暑昏厥,在旅馆里两床棉被盖上还发抖,大家劝他先回去,但俞锋说:我们既然已经出来跑市场,就要把这里的市场摸清了再回去。
就这样待身体稍好后又坚持继续走访客户,回收货款,获取市场信息,为公司的销售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三:
2004年左右,铜陵上峰基地建设过程出现项目资金短缺,工程随时有停工风险。
身为董事长的俞锋,亲自出马,南下北上寻找项目资金,争取项目贷款,起早摸黑跑部门、等领导,有时是一手拿资料,一手拿早点赶在筹资的路上。
有次终因劳累过度,在机关楼道倒下,造成右肩胛骨和右脚同时骨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四个亿项目贷款顺利下放,项目如期完工。
以酒会友论英雄被人称作“侠商”的俞锋,身上总是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
不同于其他大腕,具体的又形容不上,
只能说,若是在古代,唯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一句才能传达出几分感觉了吧。
当然,侠气与酒气是密不可分的。
俞锋对于酒,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同每个诸暨人一样,酒话红尘二三事,是与朋友最好的相处方式。他戏称知己为“狐朋狗友”,酒酣胸胆尚开张,谈论的却并非“狐朋狗友”的事,往往三杯两盏之后,谈笑间便是一桩生意的促成。
“实”字贯穿人生做人,做事,俞锋始终强调一个字:“实”!
做企业容不得半点虚夸浮躁,他也绝不容许团队讲空话、放空炮。
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俞锋组建团队着手重新建章立制,完善规范体系,尤其是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了包含企业管理和业务全过程的ERP集成系统,2008年公司集成化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很多管理人员不适应,总是要冲破系统标准化的限制,俞锋坚持推进:脑筋不换就换人!
经过几年的运行,上峰成为传统产业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实践者,被行业认定为信息化标杆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通过标准化体系的推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整体管理竞争力大大提升。
仗义疏财,不拘一格俞锋常说,我只有30%的股份,但是必须要100%的付出。
这些年,俞锋没日没夜的全力投入,从不考虑个人得失的品质,充分考虑股东和合作伙伴的实质行动,果敢决策而最终收获颇丰的回报,在兄弟企业遇到困难时仗义出手相助,这些都最终赢得了各个合作方的充分信任。
央企中国建材及旗下南方水泥、安徽最大的国营企业铜陵有色、上市公司浙江富润股份,都是公司水泥业务的长期股东,经过多年的合作实践,最终对俞锋的投资和管理决策投上了持续信任的赞成票。同时,上峰通过吸纳和学习不同体制、不同地域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充实了上峰的内在文化和竞争力。
与一些家族企业不同,俞锋用人不拘一格,融合汇聚,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充分授权,使年轻的管理者迅速成长。
可以说,
俞锋其人算是诸商中最具侠气的一位了吧。
诗酒年华,在诸暨,在商界,
一段侠客行的故事足以让人细细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