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古格盾牌、千年贝叶经、活佛转世金瓶,带你了解西藏博物馆的宝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0 10:46: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65    评论:0
导读

《西藏地平线》连载——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熔载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馆

《西藏地平线》连载——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熔载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珍贵颜料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

此图为珍贵的贝叶经,古代印度人通常把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那来书写梵文经书,素有“佛教熊猫”之称。贝叶经主要成书于公元8世纪至14世纪之间,由于西藏气候干燥,加上独特的保护方法和强烈的保护意识,在西藏发现的贝叶经都保存得非常好。

但贝叶经主要用梵文书写,而全球精通梵文的人屈指可数。对贝叶经的研究,无法借助现代化工具,翻译全靠人工完成,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

上图是举行宗教法事时使用的法螺,上面装饰的八卦图案说明这只法螺很可能是在遥远的内地制作的。

下图是西藏古老的藤编盾牌,古格王朝军队当时使用的盾牌就是这样的。

汉传佛教的造像在宋代以后已经“中原化”,而藏传佛教因为高原的封闭,和内地相比之下保留了更多的印度佛教早期特点。藏传佛教造像也是如此,如下图,相比之下更接近印度的犍陀罗风格。

下图为西藏贵族的精美首饰,珊瑚珠和绿松石是最受欢迎的饰件。很多藏牧区的藏族人喜欢把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这样既方便四处搬迁的生活,又给身上添加了一道色彩。

去拉萨西郊拜访了《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的主编洛桑嘉措。53 岁的洛桑嘉措是一个很稳重的藏族汉子,洛桑嘉措的母亲是江孜大名鼎鼎的帕拉家族的后代,旧时西藏的贵族,而他父亲的故事则更加富有传奇意味。

“作为全世界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最大的一个民族,引起了国际上很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藏族人如何在干年历史发展中,还能保持完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全族的信仰,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洛桑嘉措说。

LADY读书会--图书连载专栏

人民邮电出版社 《西藏地平线——藏区腹地旅行日记》 张波 著 零售价68元

LADY读书会为大家准备了100本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有意者可以直接留言或者私信联系!

 
关键词: 西藏博物馆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1108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