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三清殿是道教的重要场所。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即公元276年),初名真庆道院。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全盛时占地约5.5万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山门外原先还有观桥和照墙;其他殿阁分布在20多处自成院落的子院里,如众星拱月般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形成一片巍峨壮丽的建筑群,成为姑苏城道教宫观之首和城中的游览胜地。
在玄妙观的众多殿宇当中,犹以三清殿的建筑工艺最为精巧绝伦,传说当年造殿时曾得到鲁班仙师的指点。相传当时承包这个工程的工匠是苏州有名的范作头,范作头向来对人热情友善,附近的人一听说他承包了造殿工程;不管是内行的还是外行的;都来向他讨活做,为此他很是为难,他一边干活一边觉得很懊恼;稀里糊涂把三十六根柱子都截得一样长了。用来作大柱的三十六棵大树都是百里挑一;好不容易才找来的,现在锯坏了怎么办?范作头想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背上工具袋就溜走了。当他逃到现在的木渎镇附近时,突然冒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猛地一下把他撞倒在地,老人冲着范作头嚷嚷道:“你别挡我的道,我要到苏州去找范作头讨活做。”范作头怕老人白跑一趟就说:“范作头截坏了木料;早就溜之大吉了。”老人听了一边在泥地上画了个造殿的图样;一边说:“范作头本事大着呢;三十六根平头柱加上七十二只斗拱实际上是一种绝妙的造殿法呢!”听完老人的话范作头高兴地跳起来,马上向老人坦白自己就是那个坏了大事想溜走的范作头。老人说:“我早就知道了,赶快回去造殿吧。”说完就不见了。据说这位半路上截住范作头的老人就是鲁班师父,正因为在他的指点下;三清殿才能造得那么好。
三清殿为玄妙观的正殿于南宋元熙六年重建;是现存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它既是宋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也表现出地方性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宋代南、北建筑差异的重要例证,其下檐斗拱据说与宋代营造法式上的飞昂制度相符;为全国罕见的可供研究的珍贵孤例,被誉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三清殿外,玄妙观内现存较为完整的殿阁东有财神殿、天医药王殿、火神殿、三茅殿、斗母阁等;西有观音殿、三官殿等;北有蓑衣真人殿、方丈殿等,多数为清代重建,其中部分殿宇近年已作修葺,保存在观内的碑刻有数十种,上起宋代;下迄清末,不仅记载了玄妙观的沿革变迁而且对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和民情风俗也有一定史料价值。
玄妙观里三清殿门上端有一块“妙一统元”的匾额特别引人注目,相传清朝时期翻修三清殿把这块匾拿了下来,可惜这块匾里的“一”字由于金漆剥落时间很长,一点旧的痕迹也没留下来,玄妙观的老道士把苏州城所有的书法高手都请到观里,想把这“一”字给补写上去,可是不管哪位书法家写出来的“一”字跟匾上的其它三个字相比就是不一样,怎么写都不好看,这时站在殿门囗的一个卖柴的人开口了:“我这个不识字的一辈子只认得一个“一”字,別的字我也不会写,这个“一”字我倒可以试试的。”大家都看着他闹笑话,就把笔砚给他递了过去,谁知这人毫不理睬;脱了自己的一只蒲鞋在墨缸里一蘸;写了一个大大的“一”字,大家一看果然跟匾上的其它字天衣无缝;就惊奇地问他。卖柴人说:“我每次出来卖柴都要在玄妙观露台上歇脚;喜欢看匾上的字;其它字我不认识;只认得“一”字;就经常脱下蒲鞋在地上比画;写了足足十几年了,就这样“妙一统元”匾额上的“一”字就被一个只识一个字的人给补写好了。无论是卖柴人补写“妙一统元”匾,还是鲁班师父为造殿指点迷津,它们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由于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没有地位,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保护神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鲁班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救世主,而这种对鲁班和卖柴人的歌颂;正是对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歌颂,这些由三清殿建筑艺术衍生出来的深刻哲理十分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