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十二五”以来,我市休闲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多个,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总收入约4.5亿元。岛外一些地方农区变成景区,田园变成公园,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商品,休闲农业成了我市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农村的朝阳产业。6月21日,市农业局在集美区灌口镇宝生园召开“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宝生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顶村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本网从今天开始分两期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蒙古大营”迎远客,白色哈达祝吉祥。(阿西 摄)
一池碧水鱼虾欢,休闲垂钓忘忧烦。(阿西 摄)
喜看稻田金穗沉,共享乡村丰收年。(阿西 摄)
厦门网讯 宝生园农业文化主题公园是企业家与农民之间通过寻求合作共赢之路,创造出的农业休闲品牌,从2014年正式开园到现在,已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最多一天接待超过4000多人。宝生园成为市民体验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也成为灌口镇张庄村90户村民的“聚宝盆”。宝生园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十佳生态旅游景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厦门新24景”等称号。
企业家出钱、村民出地合作共赢
宝生园的经营模式很独特,是通过“企业家投入资金”与“农民投入土地”进行合作的,企业家们有资金优势,但是缺少优质的生态资源,当地农民坐拥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但缺少资金与开发思路,于是,两者“一拍即合”。
据介绍,宝生园的资金来源于上百家的企业,不仅给园区提供了资金,也带来了更丰富的经营思路与经验;宝生园的土地来源于当地农村的村民,给园区提供了可靠的土地保障。这样,双方都是投入者,都以农业生态与休闲农村建设发展为目标而相互融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既有一定规模的资金与多种成熟经营模式经验与众多人才智慧,又有可靠的土地资源的保障。
这种模式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宝生园经营公司向村民支付土地租金,并根据园区经营情况,对土地折算入股的村民实行分红。例如,陈某是集美区灌口镇张庄村农民,他把16亩农田租给宝生园,并以每亩地2000股加入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了股东,“过去一亩地才两三百元,现在,每亩的收入大大提升。”陈某算了一笔账,“每个月领取四五千元工资,每亩田地每年有一千多的租金,还有300元的保底分红,另外,如果有效益了,还将获得整体收益分红。”
此外,灌口镇张庄村的村民还可优先受聘为宝生园园区员工,依岗位获得相应的工资。据了解,目前加入宝生园(果蔬合作社)的张庄自然村的家庭有90户,占整个张庄自然村136户农家的66%,这些农户家庭都有一定数量的收入增长。
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宝生园地处集美碧溪农业公园区域的重要位置,厦门市宝生园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打造了休闲农业主题公园。目前,宝生园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为生态农业项目,有农田菜地,有花果区,有家庭园艺,主题公园以养殖、种植为主,以亲近农村生活、体验农业技能为基础,展示普及不同季节的主要作物与蔬菜的生长。
宝生园内建有现代农业区,种植金线莲,在百年古枣树上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还有园林绿化,生态家园,展示多种植物;有生态旅游,可供认种、认养、垂钓、骑马。这些主题,能够使游客在游览观光中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感觉到这里更具有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游客的积极参与也使园区的经营利润、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未来,宝生园还将在现代种植、现代农业、休闲民宿等方面进行规划升级,例如,建设农业生态科普园区,依托项目区环境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建设以生态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游乐项目;以张庄现有村落为载体,对可利用来开设住宿的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改造成农家旅馆。
走上发展休闲农业之路,宝生园可谓是“名利双收”,不仅成为自驾车游客的寻幽觅宝之地,而且也成为多家知名培训机构与院校列为项目孵化基地与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