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跨境电商 » 正文

古代没有银行转账,皇帝是怎样给地方官员发工资的?(古代朝廷管钱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2 07:30:0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305    评论:0
导读

我们古代的时候,没有银行,没有电汇,没有网上转账,试问:我们古代的官员,他们是如何领工资的呢?是不是皇帝派出无数个财务出纳,跑到全国各地,常驻在各地的衙门,每个月负责给当地官员发放银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代中国各地官员领工资这事,和我们今天



我们古代的时候,没有银行,没有电汇,没有网上转账,试问:我们古代的官员,他们是如何领工资的呢?


是不是皇帝派出无数个财务出纳,跑到全国各地,常驻在各地的衙门,每个月负责给当地官员发放银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


古代中国各地官员领工资这事,和我们今天,大不一样,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区别:不是按月发放。


是的,在古代中国,各地官员的工资,一般不是按月发放,而是按照一年或者半年来发放的。


也就是说:有的一年一结。有的半年一结。


而且多数的朝代,都是一年一结,或者半年一结。


为什么多数朝代不是按月发放呢?


其实,就是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所以,工资按月发放,成本过高。


不过,也有少数朝代在某些时期,采取了按月发放的办法,当时叫做“月俸”,例如,晋朝(公元265年-420年)就是实行的月俸制度。


第二点区别:不是纯粹现金发放。


这一点也和我们今天有很大区别。我们今天发工资,都是发的货币,但是在古代,并不是纯粹发货币,通常古代官员的工资发放,是以“银子+实物”结合的形式发放的。


最典型的:就是发一部分钱,然后发一部分粮食,例如大米或者小麦。


粮食在古代,也是工资


清朝就是这样,清朝的俸禄,是银子和粮食一起发的,这种办法在古代,叫做“半谷半钱”,也叫做“俸银+禄米”,也就是说,“俸”是指的钱,“禄”是指的粮食,所以合称俸禄。


晋朝时期,也是发一半大米,一半现金。史料《晋百官表注》,有这这样的记载:


“四百石(斛),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我们晋朝的县令啊,年薪是四百斛大米,但,不是按年发放,而是按月发放,每月发放大米十五斛,发钱二千五个,一年下来,总待遇大约等于四百斛大米”


唐朝则是银子、大米、布匹等,混在一起发放的。



除了这些之外,也有发食盐的,到了寒冬时候,还发炭,酷暑的时候,还发冰,总之啊,“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明朝更奇葩,依照《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明朝官员的工资,除了发一部分银子之外,朱元璋还用国库里面的棉花、药品等物资,对官员进行发工资。


所以,明朝那时候有一种奇葩的往事,那就是:官员领到“禄”之后,有时会到大街上,把自己领到的棉花、药品等,卖掉,换钱,然后把钱带回家。


有时候发工资要用牛车去拉实物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商朝给官员的待遇,是以封地为主,当时叫做“职田”,意思是:你做这个职位,我给你一块田,你把田租出去,收上来的田租,就是你的工资。


第三点区别:不是在本地发放。


是的,发放地点,也和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是直接在单位领工资,但在古代,县衙里面,并没有财务出纳,领不到工资。在古代,各地官员的工资发放地点,大体规律是这样:


京城的官员:直接到国库去领工资。


地方的官员:到各个省份的“省库”去领。


清末政府粮仓留影


什么叫“省库”呢?


简单地说,就是“省一级的国库”,例如,广东省的“省库”,就在省城广州。


无论国库,还是省库,都不仅仅是放钱的,而且,还是储存粮食的。所以,当时的国库、省库,等于粮仓+钱仓+各种物资仓。


史料《唐六典》记载:京城官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发放,而唐朝各地官员的禄米、布帛,则由“各州郡仓曹”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


唐朝的时候没有省,只有州郡,所以,地方官员的工资,由“各州郡仓曹”发放,“仓曹”就是国库管理员,唐朝时候不叫“省库”,而是叫“州库”、“府库”等名称。


那么,读到这里,你可能有疑问了:


古代给官员发工资,直接发钱不好吗?想买什么买什么,为什么要发大米、布匹、药品、棉花这些实物呢?


首先呢,朝廷当年从农民手上收上来的税,相当一部分,就是收的粮食,那么朝廷认为:官员归根结底,也是需要买米的,因为你一大家子人要吃饭嘛,横竖你都是要买米,干脆直接给你发米就好了,否则我发钱给你,你拿钱去买米,瞎折腾嘛,何必多此一举?


不过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通货膨胀


是的,通货膨胀。


一两银子,上半年还能买到100斤大米,可是到了下半年发放的时候,往往只能买96斤大米了,所以,索性规定:无论通胀如何,无论物价怎么涨,我都是给你发1000斤大米,这样,就可以抵销通胀。


好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


工资一年一结、半年一结,要到省城的“省库”去领,难道官员每隔一年或者半年,都为了领工资,特意跑省库一趟吗?须知,有的偏远县城,离省城几百公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多种多样了:有的官员,确实是特地跑省城一趟,有的则是趁着到省城办事的时候,顺便领工资,也有的官员贿赂、收买、讨好“省库”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托人、或者嘱托驿站人员,把工资带到地方,面交,也就免去了舟车之苦。


说到这里,老冯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件事上面,有贿赂,也有“反向贿赂”,也就是说,既有地方官员贿赂“省库”出纳,也有省库的出纳主动给地方官员把俸禄送上门、特意讨好地方官员的,大体上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顺德县令,到省库去领工资,省库的出纳小明是番禺县人,小明对顺德县令一无所求,这种情况,顺德县令需要给小明送钱,然后呢,小明和驿站人员合作,每年或者每半年,把工资送到顺德县衙。


第二种情况:顺德县令,到省库去领工资,省库的出纳小明刚好是顺德县人,小明在顺德的家中还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需要顺德县令“关照”,那么这种情况下,小明就会主动安排人手,把工资送到顺德县衙,为什么?因为小明需要讨好顺德县令。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不但在地方出现,而且在中央,也出现了,唐代史料《朝野佥载》卷三,记载了这么一个事:


监察御史(检察长)李畲,叫太仓署(国库)把他的工资送上门(史料原文:禄米送至宅),李畲的老母亲签收了,然后呢,李畲的老母亲拿出钱,给那个跑腿的国库职员支付小费。


那个国库职员赶紧摆手,说:不要不要,我们帮检察长跑腿,从来不收钱(史料原文:御史例不还脚钱),不但不收钱,而且,这个国库职员,还故意多送了检察长三石米。


李畲的老母亲不同意,她把小费硬塞给那个国库职员,而且呢,坚决要求国库职员,把额外带来的三石米,带走,国库职员不敢得罪李畲的老母亲,于是,一一遵命,悻悻而去。


然后呢,检察长李畲回家了,李畲的老母亲骂他:你平时就是这样当官的吗?国库小职员帮你跑腿,把你的工资送上门,你从来不给小费?而且他送你的大米,你也每回都收?!你呀你,你知不知道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家贿赂你,讨好你,是迟早要你帮他办事、是要你为他徇私枉法的呀!


老母亲直把李畲,骂得狗血淋头,李畲不敢顶嘴,次日回到单位,李畲跟他的检察官同僚说起这事,大家都说,你妈妈说得对,我们都是混蛋。


这事从我们今天明眼人一看,其实很清晰:国库的职员,都是肥差,大把的贪污机会,他们当然要贿赂、要讨好检察长,万一遭人举报,指望检察长“关照”。


说到最后啊,老冯顺便跟大家说说,我们汉语里,为何把“工资”叫做“薪水”。


薪,是烧火煮饭的柴。


水,是家里喝的水、用的水。


“薪水”,就是木柴和水,请问,我们的汉语,为什么管工资叫薪水呢?


这个事情的典故很有趣。


其实,源头就在: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陶渊明


史料《南朝 梁•萧统•陶渊明传》,收录了陶渊明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信是这样说的: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我(陶渊明)的儿子呀,你这点收入啊,连养活你自己,都成问题,现在啊,你爸我,给你送来一个仆人,这个仆人可以帮你砍柴劈柴(薪)挑水煮水(水)”


这,就是汉语“薪水”一词的典故和出处。


大家要知道,我们古代的读书人,读圣贤书,耻于谈“钱”,所以,每当谈到“工资”的时候,就用陶渊明的“薪水”来指代“钱”,附庸风雅,本来是谈钱的,用“薪水”指代之后,就显得很文雅。


我们的文学家陶渊明,至死都想不到,他写给他儿子的信里面的“薪水”二字,竟然变成了我们汉语的一个特定词汇。




 
关键词: 电汇是什么意思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2780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