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本文导读:我理解他们发这张图的意思。那就是,央行发话,今后买金融产品,还是要回到金融机构来,那些“某宝”不能再卖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了。
3
图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里,银行人与证券人几乎同步发了一张图:
我理解他们发这张图的意思。那就是,央行发话,今后买金融产品,还是要回到金融机构来,那些“某宝”不能再卖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了。而这,无疑利好银行与证券等金融机构。
央行点名“支付工具”的频率最近有点高,除了上图这个新闻之外,9月24日,央行的一位副行长在参加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主动开展支付市场乱象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支付业务行为,规范某宝等“支付+基金”业务……
我们不去讨论央行这个声音的目的,仅从市场角度来说,当“支付工具”已经与市民的生活深度捆绑之时,断开与金融产品的连接并不容易,即便强行断开,也未必能达到银行人与证券人所期望的“业务回流”。
国内的几家“支付大头”除了支付功能之外,很多人利用这个工具来购买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体量已经非常之大。而不少人选择购买这些金融产品,并不是先了解这款产品再选择用这个支付工具去购买,而是通过这个支付工具先知晓有这种产品,然后顺手买了一些。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是货币基金,这是常识,但是,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货币基金,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钱放在余额宝里会增值,于是就把钱转了进去。在余额宝诞生之前,货币基金在国内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但鲜少有货币基金的规模超过100亿。是余额宝把单只货币基金的规模做到了1万亿以上,这不是货币基金有多少魅力,而是支付工具的功劳。一些人通过支付宝买其他公募基金也是这样,是通过支付工具的页面看到了某只基金,然后就购买了,而不是对某只基金有所了解之后再选择通过支付工具去购买。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支付工具对国内金融行业的规模做大是有贡献的。
而对市民来说,这些支付工具与金融产品的连接还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促使金融机构降低服务费用。以基金销售为例,今年已经有多家银行宣布基金的认购费与支付平台看齐,实行费率“一折优惠”。若没有“外部机构”参与竞争,对市民来说,这样的优惠可能不一定有。
所以,规范支付工具与金融产品的关系或有必要,但强行断开,并不容易,也未必能实现监管部门的初衷与理想。黄泽敏
本文来自【温州日报-瓯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