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街道上,经常能看见各种情侣们一对儿一对儿地,手捧玫瑰花,在你侬我侬,弥漫着恋爱的“酸臭味儿”,让我们这种单身狗只能羡慕嫉妒恨了,不过对于已经处于热恋的情侣来说,恋爱总需要新鲜感,所以总送玫瑰花可不行,时常得来点新鲜的~否则避免不了,玫瑰高处落,榴莲膝下跪的惨剧T-T(别问玫瑰为什么高处落,因为当初我们学校宿舍经常会看见各种玫瑰花被从楼下扔进垃圾桶=-=)
但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那个TA,脑回路到底可以有多“曲折离奇”,审美可以有多“清新脱俗”。
与其头疼伤脑筋,不如来学学古人,约会时怎么传情送礼~
古代广为流传的《定情诗》,可以说是变相版的送礼大全了
《定情诗》节选
东汉 繁钦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臂钏)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戒指)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耳环)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手镯)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玉佩)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同心结)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发簪)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发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衣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内衣)
香囊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追溯到到先秦时代,在年轻人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因为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是随身之物,所以恋人之间也常常赠送香囊定情。
唐 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
诗人张祜的《太真香囊子》一诗中:“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就是借香囊,描写的杨贵妃与唐明皇的这段爱情。
簪钗
簪,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也是古代女子常用来赠与情郎的定情物。《鼓吹曲词有所思》里,曾描写一个女子为情人精心制作了一支簪,但却听闻情人另有所爱,于是便将簪子烧掉,“当风扬其灰”,发誓不会做第三者。
因此,簪象征着“正室”尊严,是古代男子送给正妻的必备礼物。
而钗则可以拆合,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以示定情和赠别。纳兰性德词中,曾用“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表达与自己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
红豆
红豆,又称“相思子”“鸳鸯豆”“郎君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相思》,让红豆成为了“相思”的代名词。相爱的男女们互赠红豆定情,把红豆做成饰品佩戴,以解相思之苦。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出征打仗,其妻每天都盼望着他的归来,终日站在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泪水哭干后,便流出一颗颗殷红的血滴。突然,树上便结满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认为,这是妻子的血泪凝成,便称之为“相思子”。
唐寅《红豆相思仕女图》
手帕
手帕也是古代女子比较私人的物品,大部分的图案都是自己亲手绣上去的。在古代,女子若钟情某位男子,就会一针一线,将情意密密缝进手帕里,送他一条自己亲手绣的戏水鸳鸯手帕。
明代戏曲家冯梦龙收集的一首民歌里,唱道:“不写情词不献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一语双关,写近了缠绵相思情意。
臂钏
臂钏,也称缠臂金,是古代女子佩戴在手臂上的饰品。夏天穿无袖装或穿轻薄的衣服,古代女子为了让仪态更显优雅从容,突出手臂的丰满圆润,常会佩戴一个臂钏。而以臂钏做定情信物,能表达对心仪之人的情意,缠绕不尽,环环相连。
明 金臂钏
戒指
古代的未婚女子,都不会佩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之物。南朝人刘敬叔的《异苑》中,记载着沛郡人秦树在归乡途中邂逅了一位妙龄女子,与她结为夫妻。第二天一早,秦树又要踏上归程。临别时,女子拿出一双戒指,殷切叮嘱:“会面安可期,见指环如见人。”
明清 梅花四连环戒指
到了晚唐,戒指便渐渐地由男女互赠,变成只能由男子赠与女子,和现在西方的赠与方式类似。
同心结
同心结由于其两结相连的特点,常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取“永结同心”之意。常被用于在日常装饰、婚仪、定情上,表达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向往。
明 白玉同心结
六朝苏小小有《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宋代林逋有《相思令》:“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可以说,相比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独有的含蓄。
学完古人,再学今人,关于定情信物送什么这个问题,袍袍们有什么可以支招的呢?
(注:转自:同袍APP,以上图文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汉服微资讯 | 带您了解更多汉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