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战期间,别说财大气粗到拿可乐当水喝、午餐肉吃到腻的美军了,就连军官士兵阶级森严的日本陆军那些马鹿,其伙食标准也不是国军士兵可以与之相比的。当鬼子们吃着牛肉罐头、压缩饼干的时候,哪怕是中央军的嫡系,能一天三顿顿顿管饱的部队也不多见,更别说发个罐头见个荤腥了。正规军尚且如此,更别说被国民政府处处打压的八路军新四军了,要不是后勤实在窘迫,也不会出现缴获个鬼子补给车就跟过大年似的热闹场景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普遍见不到罐头食品身影,难道是当时我国还没有生产罐头的技术吗?其实,只要翻开历史尘封的书页,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早在大辫子王朝还在掌权的时候,罐头食品以及相应的制作工艺,依然随着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的国门传入华夏了。那是在1893年的时候,我国历史上第一家罐头厂——广州广茂香罐头厂成立挂牌,并且于同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罐豆豉鲮鱼罐头。
到了1897年的这一年,上海泰丰罐头食品公司成立。1905年,汕头美香罐头有限公司成立。1923年,上海冠生园成立。到了1930年7月,后来鼎鼎大名的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成立,没多久就推出了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罐番茄沙司罐头,沪上各个西餐馆订货颇多。也就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这一段时间里,罐头厂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在以广州、厦门、福州、上海、苏州等沿海城市遍地开花一家家的成立。生产的罐头种类包括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海鲜水产、饼干及酱汁多个类别。其中红烧扣肉、红焖牛肉、红烧鸡、油焖笋尖、四鲜烤麸、五香禾花雀、凤尾鱼等罐头食品的质量与味道,就连一向挑剔的洋鬼子们都赞不绝口。
不过以当然的生产能力和国民整体收入水平来说,罐头食品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特殊食品。在当时凤尾鱼、豆豉鱼一类的罐头每一罐的价格就达到了四五毛,大头菜一类的蔬菜罐头每一罐也值个两三毛钱,就算那时候最便宜的云南苦瓜罐头每罐是,每一罐就达到了一毛多,要知道,当时的一斤新鲜猪肉1斤只需要两毛七八,一块肥皂也就五分钱,一斤白糖才9分钱,就算到了物价持续上涨的1931年,一块大洋都能买到25斤以上的大米。相对便宜的水产蔬菜罐头都这种价格了,牛肉、红烧肉罐头就更别提了,据说当时国内的不少餐厅饭店还专门把肉罐头当成菜品来出售。
如果按照国民政府给士兵们制定的伙食标准来看,国军的补给品里面是包涵了罐头的。例如,1935年定制的陆军战时伙食清单中包括: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但是在实际的军队供给里,这种存在于纸面上的东西是作不了真的。就算老蒋狠狠心咬咬牙按伙食标准全额拨付,里里外外已经腐败透了的官僚体系,也不会让这些可以倒卖发财的好东西,下发到丘八们的手中。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国军士兵甚至基层军官们一日三餐能混个水饱就不错了,别说几菜几汤了,吃个白饭配咸菜疙瘩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平时也就是个窝头杂粮棒棒粥一类的东西瞎凑合。传说,连蒋纬国蒋二公子带兵的时候,手底下的大兵们平常伙食也不过大米饭配萝卜白菜,就这还是经过特殊关照的。也正是因为国军上下一体的喝兵血吃兵饷的作风已积重难返,所以史迪威在兰姆伽给驻印军发放军饷补给的时候,还专门安插美英方面的特派员,防贼似的盯着那些眼冒绿光的国军军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