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深读佛山丨两个月间涌现多件助人之举,善行善举为何能在顺德“滚雪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3 12:03:10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311    评论:0
导读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志强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陈晓楠 欧阳志强 近两个月间,顺德涌现出好几件引发社会关注的助人之举。 从“推车爸爸”郭志强,到放置爱心冰箱的超市老板冷和初,再到实施高空救援的顺德蓝盾救援队队员林建……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志强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陈晓楠 欧阳志强

近两个月间,顺德涌现出好几件引发社会关注的助人之举。

从“推车爸爸”郭志强,到放置爱心冰箱的超市老板冷和初,再到实施高空救援的顺德蓝盾救援队队员林建……小到举手之劳,大到救人性命,他们的故事为顺德的夏天带来一阵清爽的和风,同时引人好奇:是怎样的土壤才能诞生这么多善行善举?

“帮助别人就是件‘搭把手’的事”

对于自己帮助陌生人推车的事迹在网络上“刷屏”,“推车爸爸”郭志强尴尬地笑笑,说:“好像我救了个什么大人物一样。”

7月14日,郭志强和家人在重庆游玩,顶着43度的高温,他看到一个重庆“棒棒”(重庆挑夫)正佝偻着背把十几箱矿泉水拖上近15度的陡坡。

下意识觉得“棒棒”需要帮忙,郭志强把手里的奶茶递给家人,走到“棒棒”身后,把一只手放在晒得滚烫的矿泉水箱上,试着帮他推车。一只手推不动,就把整个身体的力气都用上。

感觉到后方的推力,“棒棒”回头看了一眼,郭志强只说了句“走”,两人没有更多交流,合力把矿泉水推到了200米外的学校门口。离开时,“棒棒”笑着对郭志强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

在郭志强看来,这次助人行为源于一种“搭把手”的默契:“我们都是做惯了底层工作的人,他知道你在顺手帮他完成工作,所以我们也不会说太多话。”作为顺德一家家政公司的创始人,郭志强经常和员工一起去雇主家里拖地、擦玻璃,因此他深知一个人在辛苦劳动时有人“搭把手”是多么重要。

郭志强向记者介绍自己参与过的公益活动

在顺德出生长大,郭志强对这种“搭把手”的默契早已习以为常。他的家政公司紧邻街道,白天不时有汗流浃背的环卫工人进来喝水休息;每次从雇主家里带回废纸箱,他都会把它们放在公司门口,免费给附近收废品的人回收;在家附近看到一个妇女从电动车上摔倒,他立即冲上前把电动车从妇女的腿上挪开,丝毫没有考虑可能会被“碰瓷”。

郭志强的“搭把手”不止停留在日常小事上。过去三年,他经常带领员工为社区里的残疾儿童做家政培训,帮助他们学会自理。当他向一个失去两根手指的男孩展示如何整理收纳盒时,男孩睁着大眼睛盯着郭志强的每一个动作。郭志强每叠完一步,男孩都会小心翼翼地说“好的我明白了,谢谢哥哥”。

这一幕让郭志强有些心酸:“这个社会真的需要有更多人去关怀这些弱势群体。”为此,郭志强还为社区里一个由成年残疾人组成的“自力更生”清洁团队开设培训班,帮助他们用家政劳动换取收入,自力更生。

在郭志强的家政公司里,贴着他最喜欢的一句标语:“在顺德,有一群人,用双手守护着一个家,用真心温暖着这个城市。”他把自己视为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对他来说,在社会上帮助别人,和自己在家里做保洁并无二致。

“我喜欢把所有东西都当成一个家来看待——在家里你不会计较谁去做什么家务,就像你看到家里老妈提一袋米上楼很累,你就去帮她提一下。帮助别人就是这么生活、这么简单的事情。”

“冷”老板的“热”心肠

在自家超市门口放置了一台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矿泉水的“爱心冰箱”,超市老板冷和初“一炮而红”。面对媒体的镜头,冷和初换上了放在衣柜深处的白衬衣。平时,他只穿着单价不到50元的T恤和短裤。

爱心冰箱

其实早在5年前,冷和初就在自家店门口放置过“爱心冰箱”,只是那时冰箱里放置的是几十盒免费快餐。早年从四川古蔺县来到广东顺德,冷和初和妻子肖世敏开过早餐店和快餐店,目前在顺德容桂经营着一家超市。即使长期驻扎在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他们的财产也没有随着这里的经济一起腾飞。直到去年,他们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今年连出门坐个摩托车“都要想着怎么和司机砍价”。

冷和初赚来的钱,大多流向了写在两张A4纸上的70个账户。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同为四川人的冷和初惦记家乡的灾情,于是和当地教育局联系,开始资助40名受灾学生。同年,他又开始资助位于山东的30名贫困学生。每个月的月初或月中,冷和初都会从超市的小抽屉里清点出七十张百元钞票,坐在银行窗口前仔细核对A4纸上的70个账号,给每个账户转去100块钱。

每个月7000块钱的资助占据了他的小超市月营收的三分之一。为了省钱,冷和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开着小货车去采购货品,夫妇俩一年到头也很少去外面的餐厅吃饭。

“我赚的钱不多,你要我一下捐多少钱我也拿不出。但我可以一边赚钱一边支持,让那些学生感觉到社会还是有人在关爱他们。”

冷和初站在自己的超市里

在妻子肖世敏看来,冷和初对慈善的信念近乎偏执——哪怕他们亏损得连吃饭都成问题时,冷和初也不曾放弃捐助。2016年底,夫妻俩用自己开超市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中等规模的饭店。但是饭店出品不稳定,客人流失,“每天的钱就是往外拿”,夫妻俩亏损得连几块钱的花销都要再三纠结。即便如此,冷和初也只是缩小了捐助规模,每月依然坚持资助三名贫困学生。

肖世敏耐着性子劝丈夫“理性捐款”,冷和初总是笑嘻嘻地回答“我知道的”。肖世敏觉得自己“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想和他吵架都吵不起来”。

但冷和初心里清楚,自己对慈善的执念源于他心中对贫穷的回忆。幼年时母亲早亡,生长在贫困地区的冷和初穷得“连玉米面都吃不起”,“一回想起来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因此,当自己能赚钱后,冷和初就把“帮助他人”设定为人生的最大目标,“我不想让别人也走我当时的那个道路”。

“我认为困难是一时的,梦想和初心是一辈子的。负债的话我还可以赚回来,但是做公益是我的人生目标,绝对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

冷和初参与河南抗洪救灾

他带着高压电缆上的被困者安全落地

“世界那么大,要么一起去看,要么看我去看,没时间陪您磨叽!”顺德蓝盾救援队队员林建的微信签名这样写道。

十年前来到顺德从事家电配件供应,林建工作时间自由,假期喜欢爬山露营,足迹从四川西藏延伸到尼泊尔的雪山。而促使他从户外爱好者进阶为专业救援人员的,是一次帮忙寻找失踪驴友的遭遇。

2015年9月,林建和几名驴友在韶关市瑶池附近露营。早上七点多,林建刚收起昨晚睡觉的帐篷,还没来得及吃早餐,另一支露营队伍神色慌张地找到他,说“有几个队友被洪水冲走了,需要马上报警”。

听说有人失踪,林建也有些慌神,把手上的行李一扔就带着他们找信号打报警电话。警察和当地救援队进山后不熟悉地形地势,林建就凭借自己多次在瑶池露营的经验,领着他们沿着洪水流经的小河一点点排查。从早上八点多搜寻到下午五点多,林建原本以为自己能找到失踪的驴友,可最后传来的却是悲报。

搜救了将近9个小时,林建途中没有吃饭休息,也“焦急得感受不到饿”。直到当地救援队队员递给他一包饼干、关心他“冷不冷”时,林建的饥饿感才在救援队带来的温暖中慢慢恢复。“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想,我以后要加入救援队。想(通过救援)减少别人的痛苦。”

为此,林建加入绳索学院学习绳索救援技能,从初级学到高级,并在去年考取了绳索教练证。他的微信头像是他穿着鲜红色的绳索救援服,站在广西的一处洞穴里拍的照片。阳光穿过头顶的洞口洒在他的头盔上,“逆光拍出来特别好看”。

林建在广西乐业的一处洞穴里参与绳索救援演习

在洞穴里演习过数次绳索救援,林建没想到自己的第一次救援“原来给了高空”。2022年6月25日凌晨3点,他在顺德家中接到绳索学院同学陈涛的电话,对方告诉他江门下川岛一名滑翔伞爱好者不慎挂到离地面一百多米的高压线上,需要绳索专业人员救援。

林建冷静地与陈涛商量了救援方案,然而赶到现场后,他发现救援难度比想象中更高:被困者悬挂在高压电缆中部,导致电缆呈“U”字形,坡度陡峭。林建需要从电缆的一端慢慢移动到电缆中点,移动全程将近600米。

只有一套绳索装备作为安全保障,林建紧紧抓着电缆,脚下悬空,像做引体向上一样仅靠双臂的力量一步步靠近被困者。救援开始时已是上午10点,头顶的太阳越来越烈,林建每移动两三米“手就受不了了”,中途甚至“整个人都快崩溃了”。但一看到被困者还挂在电缆上,“感觉她在等着我”,林建咬咬牙继续坚持。

沿着电缆做了五个半小时的引体向上,林建终于抵达被困者身边。对方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在高温高空的双重折磨下已经接近崩溃。林建安抚好她的情绪,把她的安全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带着她降落回地面。

林建因救人获赠锦旗

林建并不觉得这次营救有多了不起,自己也快忘了这件事。半个月后,被救援的女孩通过林建的抖音找到他,表示要送给他一面锦旗。锦旗快递到林建家里的时候,他还在藏区自驾游。心里好奇锦旗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请邻居帮忙拆开快递,把锦旗拍照给他看。“我都还没摸到那面锦旗呢。”林建俏皮地说。

顺德善为好人鼓与呼

2021年,顺德评选表彰了23名“最美顺德人”和72位“顺德好人”。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互帮互助的文化氛围?

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热心肠的当事人深切体会市井平民维系生活的艰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践行着守护他人与行侠仗义之事。

比如“顺德好人”陈植源赞助了多次三人篮球赛,推动了社区文体事业的发展。65岁的宽姐,总是不错过新桂的每一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达134个小时。

彭澎认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一要政府倡导,鼓励好人好事;二要社会舆论营造氛围,张扬互帮互助;三要法制健全,扬善除恶,保障好人好报,防止以怨报德。长此以往,善行善举有机会在社会中产生“滚雪球”的效果。

据顺德区文明办介绍,2022年以来,顺德区结合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委的指导文件,开展美德先进典型宣传行动、慰问点赞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活动、扶持生活困难道德模范活动等。郭志强的推车善举火遍全网之后,顺德区文明办为其颁发证书,倡导其乐于助人的行为。

社区也是滋养营造友善文化的关键水土,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往依靠各个社群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默默维系。以顺德的新桂社区为例,新桂近三年间举办了志愿服务活动550余场,包括党建基层建设、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文体活动等。得益于此,新桂社区被评为2021年度“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记者手记

顺德善举频现的偶然与必然

“推车爸爸”郭志强的小小善举被路人拍下,爆红网络,看似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其实是必然。事实上,报道中的三位主人公都默默无闻地做了多年的助人善举,只不过是最近才被媒体的镜头发现而已。

“推车爸爸”郭志强作为顺德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过去三年一直参与“给老红军送温暖”的公益活动;超市老板冷和初是佛山学雷锋志愿者协会的成员,曾经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每人每月提供100元的超市购物卡;林建在户外登山时常常帮助迷路的驴友,这些事他“经常做,没什么值得提的”。无论是否在聚光灯下,帮助他人都是他们必然会做的事情。

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到被称为“广东首善”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再到跳入水塘拯救落水男孩的退休民警梁保康和退役军人项建勋。不论身家是否富裕、是否有人关注,顺德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行善意之举。

再往深看,这么多行善者的孕育,离不开他们脚下的这片沃土——顺德的社区互助氛围浓厚,邻里间相处和谐;顺德区政府也在大力褒奖好人好事,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当有更多人主动往前迈一步,推开人间温情的那扇大门,人性的温暖就能散发到这个社会的更多角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

 
关键词: 陈晓楠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08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