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杨振宁,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诺贝尔获得者,自从回国后,为中国的科学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提起王贻芳,大家或许有点陌生,不过提起丁肇中,大家肯定熟悉,而且王贻芳就是丁肇中的学生。
1984年,王贻芳来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方式。
这一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王贻芳的这个发现被评论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由此可见,王贻芳在中高能粒子上,确实有着远见卓识,所以在2018年,王贻芳公开提出了花费2000亿,建一个100公里周长的对撞机。
在王贻芳看来,建设对撞机是他一生的愿望,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超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绝好时机,能够实现中国在物理界的弯道超车。
但是对于王贻芳建造对撞机的提议,杨振宁第一个表示反对。
杨振宁主要给了以下三点:
第一,花费2000亿建造世界最大的对撞机太烧钱了,最终得出的结果无非就是验证某些理论的对错和对宇宙物理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但是却没有实际应用上的意义。
第二,假设即便建成了,但是现阶段,世界上很少有人具有研究开发粒子对撞机的能力,主要的集中在国外,建成后肯定会有很多外国人参与,到时候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
第三、之前美国就建造过对撞机,但最后只是挖了一个大坑后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说耗资2000亿建对撞机,倒不如拿这些钱来为我们国家培养一些优秀的人才。
最后在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上,国内11位科学家进行了投票,其中5人赞成,5人反对,杨振宁投下最关键的反对票,最终否决了该项目。
对于杨老的建议,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是中国不能建,而是现在在方面的人才太稀缺了,现在我们国内的高尖物理学家仅占世界的1%,所以即便建成,也很少人会用,最后也只能让国外人参与,让外国人牵着鼻子走。
再就是粒子对撞机只是无数科研方向中的一个,我们现在在光刻机、芯片、工业软件、材料、太多太多卡脖子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更多的高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