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是吴孟超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医学专家,也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今年是王忠诚逝世十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40年初秋,年仅15岁的王忠诚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了位于北平崇文门内船板胡同东首的京师私立汇文中学的校门。
这时的汇文中学,已经走过了六十九年的风雨历程,是北平乃至全国建校历史最长、设施设备最好、人文底蕴最深的中学之一。虽然北平也处在沦陷区,但由于汇文中学系美国教会所办,日伪没能插手管辖,只是形势恶劣,经费困难,在校的学生很多去了大后方,学校的境况大不如从前。校长高凤山先生拒绝与日伪合作,为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年初已经前往美国募集资金,学校事务暂时由邱文明牧师协同李义信教导主任共同主持。
走进绿树成荫的校园,少年王忠诚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这所“名校”,不由被它的规模、面貌、气势所震撼。
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时的王忠诚
当时的汇文,全校面积达150余亩,教室、办公室、宿舍共300余间。其中,高林斋学生宿舍是一座四楼的建筑,有房间160余间;安德堂教室有房间20余间;德厚斋学生宿舍有房70余间;德本斋宿舍与讲堂是一座三层的楼房,有房间50余间。另外,还有斋务与庶务办公室,均设在中国古式亭榭建筑凝蔚亭内,亭前有古铁鼎、大钟,亭、鼎、钟对面则是体育场。体育场面积50余亩,有三个足球场,三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十个网球场,两个棒球场,两个教职员工网球场,一个田径赛场,一个武术场,一个军操场,还有天桥、木马、铁秋千等设施,是当时北平最宽阔、最完备的体育场。尤其是建成不久的体育馆和图书馆,使学校鹤立鸡群一般,其它教学设施也遥遥领先于当时的北平中小学,甚至一般高校也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如今,北京有如此规模体育场的学校也不多。
王忠诚走着看着,心里既激动又兴奋,并暗自庆幸选对了地方。不久,他找到了“报到处”,在那里报了到,又根据安排缴了学费,住进了宿舍,便正式成为这所“名校”的高一新生。
很快,学校便安排新生开始上课了。第一堂课,老师给同学们讲了汇文中学的历史、校训、校歌等内容,让王忠诚大开眼界,也从心里更爱这所学校。
汇文中学始建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附设的“蒙学馆”,后来改名“汇文书院”、“汇文大学校”、“京师私立汇文中学”。学校以“智仁勇”为校训,1929年蔡元培先生曾为之题释,内容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以此书赠学校。学校提倡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在《汇文学则》第一章里就阐明了汇文的办学宗旨:
本校以实施中教全人教育为宗旨:⑴增进身体健康,⑵涵养审美感情,⑶培植职业知能,⑷预备升学基础,⑸练习善用间暇,⑹学作良好公民,⑺养成高尚品格。”
汇文中学的校训和办学宗旨,包括了德育、智育、群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全人”,有着重要的引导或指导作用。现在讲的素质教育,大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汇文中学的《校歌》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歌词是:“我汇文距中央,扼幽燕控齐梁,星分箕尾联奎壁,直腾千丈光芒……”1931年,学校六十周年校庆后,李戏鱼老师和杨荣东老师重新进行了改编,歌词如下:
泱泱乎我汇文,浩浩乎我汇文,历史悠久,人才济济,雄壮且大而刚。胥爱母校强,祝她地久天长,校训智仁勇,互磔砺相颉颃。就良师取益友,坚修学行志气昂,勖哉尔我弟兄,齐奋发服务家邦。
泱泱乎我汇文,浩浩乎我汇文,历史悠久,人材济济,雄壮且大而刚。胥爱母校强,四方学子负笈远,东西南北革一堂,万国精华齐陶冶,黄钟大吕竞鸣何铿锵,中外文化沟通民族光。
《校歌》唱起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激励着每一个汇文学子努力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全人”,为国为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汇文中学的老校钟
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汇文的老师和学生教与学都很认真,都很努力,王忠诚作为贫困农家的孩子,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愤苦读。
每天早晨,别的同学还在梦乡里,王忠诚便走出宿舍,在校园里、操场上读书背书了。夜晚,他总是在自习室里温习一天的功课,也总是最后离开自习室。
汇文中学的老校钟
王忠诚学习刻苦,仿佛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生活上却很艰苦。当时,汇文中学的学费算是比较高的,他从家里带来的东借西凑筹集的钱,交完学费就剩下不多了,而且家里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筹到钱。于是,他只得跟自己的肚子“斗争”,每顿饭只吃窝窝头(一种由玉米面捏合蒸成的食物)和咸菜,勉强度日。
当时,北平作为沦陷区,物资困乏,物价上涨,条件好的老师和同学还能吃一点面粉、大米,像他这样极穷苦的人,只能吃“窝窝头”。后来,大米面粉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都吃不起了,主要以小米、小米面、小米粥为主食,也就是改吃杂粮。王忠诚的囊中越来越羞涩,不断地降低自己的生活费标准,连窝窝头也不敢多买,根本谈不上吃饱。
15岁的王忠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越来越瘦,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这样的生活境况,实在是没法读书,但他还是努力坚持着。他不想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1940年冬末的一天,王忠诚破例吃了一顿饱饭,为的是应对马上开始的期末考试。
当时,汇文中学的考试制度是很严格的,分平时考、月考、学期考、补考、特考及入学考试等六种,采用比较计分法评成绩,E为最优等,G为优等,M为中等,P为及格,C为不及格,F为劣等,X为未赴考,CH为考试欺骗。定功点E为1.2,G为1.1,M为1.0,P为0.9,C为0.7,F为0.0。全学年平均成绩在0.8以下的学生,令其退学。各学科成绩F等、两学期俱列C等、补考仍不及格、C等而这一学年未补齐的学生,则必须复读。学校还规定了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标准,高中毕业必修课必须达到120学分,选修课必须达到30学分,共为150学分。
汇文中学的这种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其考试成绩被国内的很多大学所认可。高中毕业生学业及操行成绩在中等以上者,可由学校请求燕京、齐鲁、东吴三所大学直接收录,不用考试。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种严格的考试制度也导致了很高的被淘汰率,很多学生在汇文是毕不了业的。
在先前的平时考和月考中,王忠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期的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他当然要全力以赴。
考试结果,王忠诚取得了“G”等的好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渐渐地,王忠诚引起了老师乃至学校领导的注意。大家注意到,这个刻苦学习的优等生,竟然经常吃不饱饭。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他能够坚持继续读书。
一个学期结束了,又一个学期结束了,王忠诚坚持着,父母也一直坚持给他寄钱。为了节省路费,假期他没有回家,留在北平打点零工,挣一点钱补贴生活费。
1941年,学校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美国回来的校长高凤山又转赴重庆,从事救国运动,学校也渐渐被日伪控制。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美国宣战。汇文中学作为美国在华的教会学校,也被日本人视为美国资产,遭到封闭和接管。
1942年,汇文中学被日伪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九中学”,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灌输“复古”等奴化教育。他们倡言“德治教育,以发扬东方固有之文化道德,养成思想纯洁知识健全之新民”,实质上是通过传统的忠孝伦理灌输培养顺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和学生不甘忍受日本人的压迫,纷纷逃离。
这年的暑假,王忠诚依然没有回家,还是打工挣学费。然而,随着日本不断扩大战场,北平物资供应出现了危机,伪联银券猛烈贬值,物价大涨,粮食奇缺,老百姓通常的食物,都变成了用玉米茎、豆饼、花生皮等磨成的“杂面”。他挣的一点钱,根本买不了几个杂面窝头,每天除了勉强填饱肚子,剩不下多少。
暑假开学,王忠诚升入高三,再有一年就可以毕业考大学了,但他却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暑假打工没挣到多少钱,他只能等家里寄,可是左等右等,一直也等不来。
在焦急的等待中,王忠诚最终也没等到汇款,却等来了父亲的一封信。
(摘选自作者本人的《王忠诚的故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