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是吴孟超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医学专家,也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今年是王忠诚逝世十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25年12月2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五,山东烟台福山县(今福山区门楼镇)诸留村的王家诞生了一个普通的孩子,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
王忠诚院士
之所以说他普通,一则因为他出生时并没有很多大人物出生时的异常天象,二则他的祖父王堃和父亲王香山都是普通的贫苦农民,再则,他出生时父母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而且是二男三女,在家庭成员中也没有特别之处。
作为老六,父母并没有给他更多的“优待”,只是生养的经验更丰富了些。倒是他的三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同情“弱小”,给了他不少的关心和爱护。后来,父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就更没有“优势”可言了。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当时的烟台,社会动荡,连年灾荒,也是民不聊生。王忠诚所在的诸留村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的肆虐,但贫穷落后却像影子一样始终笼罩着村子,使幼小的王忠诚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王忠诚出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伐战争。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国家,“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国民政府为了推翻北洋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发动了北伐战争。从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开始,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战争从南打到北,持续了两年多,最终取得了胜利。烟台作为军阀吴佩孚的老家,自然也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北伐军行至山东时,日本还一度出兵山东,暗助军阀张宗昌,杀害交涉员蔡公时,使山东一度处于风口浪尖。
当然,这一切对童年的王忠诚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间接导致更加贫穷,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对我而言,贫穷就是童年的代名词。为了生计,父母什么都做,不仅种地,还在街头摆小摊……那时的生活实在是太难了。”
每当青黄不接,王忠诚家便没有了粮食,只能以糠菜充饥,小忠诚很小就尝到了草根、树皮的味道,也过早地拥有了挨饿的体验。“糠菜半年粮”的说法,可以说是他家的真实写照,只有到了过年,才可以吃点好的。也正因此,王忠诚后来回忆起童年,总会说起过年——
“印象最深的是包饺子、吃饺子,觉得饺子再好吃不过了。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妈妈总是把几枚硬币洗净,放在饺子里。如果谁吃上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来年运气好。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不分长幼,都眼巴巴地找包着硬币的饺子!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当时没有多少好吃的,父母也就是买点糖果,还要等祭祀完了孩子才能吃。”
除了吃,王忠诚最怀念的,还有故乡的雪。他觉得,烟台的雪景是最美的风景之一,到晚年他也这么认为。时光过去七十年后,他仍眷恋着烟台的雪,总想找机会回去看一看。2006年冬天,听说烟台下大雪了,他便念叨着回去看看。于是,这年的最后一天,在老伴和学生的陪同下,他专程飞回烟台,看雪。雪中的烟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几乎走遍了烟台的大街小巷。
站在现实中的雪景里,王忠诚似乎回到了从前。他回忆时曾说:“当时胶东的雪很大,尤其到了年关,大雪往往会没到膝盖。让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在一起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这时候即使把新衣服玩脏了、弄坏了,也不会挨大人的骂。”谈起不挨骂的原因,他解释说:“胶东过年有许多老讲究:一是过年时忌讳发火吵架,孩子犯再大的错,家长一般也不会生气;二是胶东当年大多风调雨顺,赶上过年下雪,大家相信‘瑞雪兆丰年’,认为下大雪是很吉祥的,来年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心情自然就好,对孩子就很宽容。这可能也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透过王忠诚的这些回忆片段,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童年王忠诚的顽皮、率真和聪颖。
1931年,小忠诚长到了6岁,已经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有一次,父亲带着他进城,让他大开眼界。大街上有很多卖东西的,其中有很多是好吃的,有的他见都没见过。走到一个卖点心的摊位前,他闻到了点心的香味,看到有人买,便拉父亲的衣襟。
父亲说:“这东西很贵的,咱们买不起。”
“为什么人家都买得起呢?”
“人家是城里人,有钱。”
“为什么城里人有钱呢?”
“城里人有工作,有工资。”
“他们为什么有工作有工资呢?”
“他们上过学,有文化。”
小忠诚并不太理解父亲的解释,但他记住了一点,上过学才有文化,有了文化才有工作才有钱,才可以买好吃的。
于是,小忠诚说出了一句让父亲吃惊的话:“我也要上学。”
(摘选自作者本人的《王忠诚的故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