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书中的一位灵魂人物:杨昌济。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先生不仅在学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社会改造方面也积极主张新思想。清末时期,他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民国初,他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主张,并且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
杨昌济
在湖南一师任教期间,他十分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的成长,并促进新民学会的成立。
杨昌济先生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多,但他每次出现都会给师生们排忧解难,就像及时雨一般。而最能体现他是灵魂人物之处,是他每次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他说的话,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每一句话,似乎不止是对他的学生说的,也在对我们说,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收获。下面,我将把书中有关杨昌济先生的几处经典挑出来,好好进行分析。
故事开篇,杨昌济就收到了孔昭绶、纪墨鸿的聘请。纪墨鸿是教育司的督学,他此行目的是想让杨昌济到政府任职,杨昌济拒绝了,可原因并不是他藐视官场,而是认为有些人适合做官,有些人却不适合。在原文中是这么说的:
这人看看女儿,又看看眼前的兰花,说:“当官嘛,倒也没什么不好,不过就是有人适合当官,有人不适合。就好像花吧,一种跟另一种也不一样啊,你比方牡丹,是富贵花,像爸爸和开慧种的兰花呢……”
少女抢过话头说:“我知道,是君子花。”“对喽。你想若兰花变得像牡丹一样一身富贵气,那兰花还是兰花吗?“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杨昌济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他不恃才傲物,不像李白那样只为苍生不为官。其实结合历史来看,他们这批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其实都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在他看来,从政为官,何尝不是一条很好的救国之路,但是,他是君子,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并不适合他,他更想做好一名教师,像兰花一样用清香感染更多的有志青年,这也是一条救国之路。
面对孔昭绶的邀请,他也做出了推辞,原因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收到了附近“周南女中“的聘请,并且已经同意任教。他担心自己如果两边都兼顾,最后只会影响教学效率,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不过好在孔昭绶校长为他减少了教学时间,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也许有人会问,大学老师的教学,不过是一周几节课而已,有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吗?在书中就有解释……
在第四章的开篇,杨昌济是这样和他的女儿说的:
教书的事,你还不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堂课,先得花十堂、二十堂的精神备好课。爸爸总不能像那种照本宣科的懒先生,误人子弟不是?
由此可见,杨昌济先生的推辞,并不是不想负责任,而是他怕自己不能够更好地承担责任。民国教育,开天辟地,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所以那个时候的教育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教师自身功力不足,那只能误人子弟。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是杨昌济先生的梦想,他只想安心做一个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
还记得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无论我向老师提什么问题,他们都能给我解答,但是到了大学,有些问题就超出了老师的知识领域,负责任的老师会直接告诉你他不会,然后为你推荐一些会的老师。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应该就是像杨昌济先生这样,不恃才傲物,并且对教育保持敬畏之心、对学生负责任,让每次的教育,都成为有灵魂的教育。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关于杨昌济先生的解读,我将会分为好几期。由于我的写作水平有限,所以很多方面都有欠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原著,也欢迎各位读者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