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红色青春励志剧,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青年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故事。循着伟人的足迹,看伟人峥嵘的青春岁月,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正如伟人的《沁园春·长沙》写的那样: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让人在看完这部剧后,也想做个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为国为民的栋梁。《恰同学少年》的剧名也取自伟人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恰同学少年”。伟人的一生有很多老师,在第一师范期间,伟人曾坦言,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昌济先生,一位是徐老。
毛主席与徐特立
在《恰同学少年》中徐特立的戏份不是很多,但却很亮眼。其貌不扬的个子,一身粗衣烂衫,脚踩草鞋。在第一师范同学的眼里,他就是个叫花子,被同学们戏称徐大叫花子。别看其外表如同布衣,但其实他的身份极高。不但是长沙教育界的名人,而且是省议会的副议长,光副议长一职一个月就有二百大洋的薪水。更何况他还创办了几所学校,担任校长职务。
那么如此有地位有身份的徐特立,怎么穷得叮当响,一身破烂衣衫呢?原来他把所有的酬劳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都是步行过来教学。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他将妻儿老小都留在了老家。这样一位一心为教育献身的老师,实在让人钦佩。想想现在的许多老师,实在让人感慨颇多。
《恰同学少年》中徐特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在食堂吃刘俊卿丢掉的窝窝头。刘俊卿也是穷人家庭出身,他不但没有体会到穷人的不易,而且以是个穷人为耻辱。为了虚荣和自尊,将碗里的窝窝头丢掉。这一浪费行为,让蔡和森不耻。蔡和森曾几次提醒刘俊卿不要浪费粮食,刘俊卿怀恨在心。恰巧有一次刘俊卿撞见蔡和森吃自己丢掉的窝窝头,于是借题发挥,趁机羞辱蔡和森。这一幕被徐特立看到,徐特立没有批评刘俊卿,而是直接拿起窝窝头吃下去。如此做法,让刘俊卿难看至极。
这件事在第一师范引起巨大轰动,校长孔昭绶专门集合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演讲。在介绍徐特立时,他是这样说的:
《恰同学少年》左一徐特立
刘俊卿同学,请你出列。有一位老师,我想重新给你介绍一次,也给我们全体同学介绍一次,那就是被你们称为徐大叫花的徐特立老师。我知道,不光是你一个人,还有不少同学背后也这样叫他,徐大叫花。是啊,我们这位徐老师,看起来还真像叫花子。身穿粗布衣服,脚下穿草鞋。坐不起轿子,吃学生食堂。就连一把油纸伞都舍不得买,下雨天就穿一件蓑衣,寒酸啊。
在长沙城的教书先生中,就找不出第二个这么寒酸的了。可就是这位徐大叫花,在省议会,光副议长一职,就有二百块大洋的月薪。更不用说他还担任着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同时兼着三所学校的课程。全长沙城教书先生中无人能比,那么他的钱去哪了呢?
大家如果有空的话不妨去一下徐老师的家乡,长沙县五美乡,就会看到一所小学。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农家子弟的小学,那里的学生读书不要钱,一分钱都不要。而我们的徐老师,徐大叫花。把自己的家人全都留在了乡下务农,因为在长沙城生活费太高,因为他觉得只要能省下一块钱,就能让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多读一个月的书,你觉得不可思议吧,请入列。
同学们,第一师范的同学们。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吗?
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富有和快乐。
就算你坐拥万贯家财,可是到了晚上,你就会发现,你并不快乐,因为你在精神上,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今天,这半块窝头我留下了,我也希望这半块窝头,从此留在每一位同学心里,使我们牢牢记住,俭朴乃修身之本。
这样以身作则,为教育牺牲一切的老师,值得每个人尊重。没有小家,只有大家。没有自己,只有学生。不要名利,只为教育。遍观我华夏大地,还有几人能有如此境界。校长孔昭绶的话,也是金玉良言。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吗?这振聋发聩的两句灵魂拷问,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吗?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什么是穷困,什么是富有?我们很多人已经迷失了。
徐特立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救国事业,除了毛泽东外,田汉也是他的学生。田汉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掏钱为他买了蚊帐。而徐特立自己呢,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节省开支。遇到节假日回家,他都是步行往返80公里。有一次在对住校学生查房时,他发现有一名学生脚烂了,痛苦呻吟。便亲自给他打水洗脚、敷药。这件事传开后,学校里的一些老师认为他太丢校长身份,但学生们却更加钦佩他。如此校长,没有架子,这样有失身份的做法,试问当今之教育界还有同类否?
晚年的徐特立
在历史上徐特立的借鉴如《恰同学少年》中一样,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身份从延安回到长沙。当时长沙城内国民党高官都是身穿名贵服饰,唯独徐特立终日穿着八路军粗布军装,撑着把雨伞,徒步在长沙城奔走,让不认识他的人以为这不过是个军队中的老伙夫。
有一次,张治中约见徐特立,徐特立因为穿着粗布衣裳,被门卫拦住,徐特立表明身份后,门卫还是不信,将其轰走。张治中等了很久,没有等到徐特立,于是派人去请。才知道原委,徐特立此举让张治中钦佩不已。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教案时,徐特立义愤填膺。在学校作时事报告时,讲到气愤之处,热泪如倾,拿起菜刀便把自己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抗议书,写完后当场晕倒。为民族抽刀断指,徐特立的爱国情怀,顿时闻名湖南省,被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