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沙河粉,相信在广东打工的人并不陌生,这是早些年工厂宵夜的标配。几乎所有在工厂上班,特别是上夜班的人,都尝过沙河粉的味道,也许当时是那么的讨厌河粉,那么的抵触河粉,但是还是剔除不了它在广东人饮食中的地位,小到摊贩大到星级酒店的餐厅,都有它的身影。全国各地都有米粉食物,但是像河粉这样能覆盖这么多人口的就不多了。
河粉的历史渊源,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做法更是讲究,但是看过其做法的人不多。
其主要原料是龙眉白米,要用白云山九龙泉的泉水浸米或磨浆,用传统石磨磨浆、窝篮拉粉等传统制作工艺和程序制作,粉皮薄而透亮,韧而滑爽。沙河粉的吃法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炒河粉,有干炒牛河和汤粉还有蒸制作,也可做成猪肠碌,可以说吃法是五花八门,味道也是不同。
沙河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沙河镇名叫“义和居”的小店,店主樊阿香,其父樊官秀,开了一家小店经营小吃美食为主。虽然日子不算宽裕,但生意也还算能过得去。某天小樊生病,没有什么胃口,于是父亲就想着给小樊做点好吃的,平时都是小樊下厨,父亲粗枝大叶也不会做什么精致的美食,也只会用磨点米浆,蒸蒸糕点做点粉皮粉条什么的,平时做的比较粗糙,也算不得什么美食。这次可不一样,为了孩子胃口,得想想点子,于是他就想要怎么才能让粉皮薄一点,口感好一点?因为平时摊粉皮的器具不咋地,摊不薄,当他看到晒东西用的窝篮时,他顿时心生一计,把粉皮往这个上面一摊,不就拉伸得更宽大,更薄亮了吗?于是他就试了一试。在窝篮上面倒一层薄薄的米浆,顺势倒匀,放在锅里用猛火蒸上一两分钟,米浆即刻就熟了,这样做出来成了薄薄的一片粉皮薄亮薄亮的。
老樊将粉皮一张一张叠起切细条,然后加上香油葱花等佐料,加点热汤一烫,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河粉就做好了,当然当时还不叫河粉,因为地处沙河镇,所以就叫沙河粉,后来人们慢慢的就简称河粉了。
这就是沙河粉的由来,假如你有机会去沙河镇,一定要吃一碗地道的沙河粉,白云山的九龙泉水,是制作沙河粉的关键,九龙泉在白云山山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