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的美国绿卡
▩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场电影出来,有静荡荡的一天在面前。
——就这一句足以写出张爱玲大半辈子的的苍凉,小资的精神祖奶奶不是盖的。
看到张爱玲到美国以后的窘境,为之一叹。无学历,就无法进大学教书或做研究,找夏志清拉关系才进了加大,可惜只待了两年就被解雇了。从赴美直至终老,只在研究《红楼梦》和翻译《海上花》,而所创作仅一《小团圆》耳,惜生前未出版,亦未享受此书之惠也。其夫赖雅死后,独身枯居,一年三迁,家徒四壁,流离失所,房租、虫患、牙病和常年的感冒不离左右。
十年后(1966),台湾皇冠才为其出版全集,生活压力稍减(每半年可得两千美金,有时加倍)。难怪早年我一直以为张是个台湾作家,原因即是我看到的她的书大都是台湾出版的。天可怜见,虽然她少年得志时放言“成名要趁早”,但大名都在身后才得以响彻台港,既而大陆,再而西洋。
在张爱玲的后半生,宋淇、邝文美夫妇、夏志清和庄信正是她最信赖的人,而临终前也把所有遗产包括作品版权交给了宋淇、邝文美夫妇,现在的执行人是二人之子宋以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张致夏志清
▩对东方特别喜欢的人,他们所喜欢的往往是我想拆穿的。
▩夏志清说:到1974年。虽因新旧作品推出较多,而生誉更隆。但已整整三年没有固定收入了,不免恐慌。香港中文大学找她写丁玲小说的研究,就不免兴奋了起来。以她这样的大天才去花时间研究丁玲,实在是说不通的,都是为了钱。。。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更有兴趣。根本中国新文艺张喜欢的少的几乎没有。
▩《秧歌》评价虽高而销路不畅,因之《赤地之恋》连个美国出版公司都找不到。看到一个刚交运的后辈陈若曦走上世界文坛,张爱玲实在不必眼红而顾影自怜,尽管自己在争取国际声誉这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多少成绩。Marie lalitte翻译巴金的《寒夜》已经印了3万本,巴金当然不同,是知名作家,尤其在法国。
▩但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她写信的姿态是坚持的,就算谈自己的作品和充满灾难的生活,也带有一种客观语调,并不轻易露出底线。
夏志清与张爱玲互通的书信达122封,最终以两万美元把书信真迹卖给了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致宋淇、邝文美
因为无论从私交上还是从版权代理上说张爱玲和邝宋二人走得更近,所以在这些信件里得到的信息更为丰富,当然这也只是她们通信的冰山一角。
◎邝文美和宋淇
宋淇(Stephen Soong),曾任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红学研究者,香港早期电影人。
邝文美,也曾任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家。宋美龄曾邀请邝做她的私人秘书,被邝婉拒。张说:我向来见到有才德的女,总拿Mae比一比。没一个有点儿及得上她的。
她俩都是张初到香港的同事,在生活和工作上帮了张很多。
1950年7月,张爱玲以“梁京”的名字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会后,加入上海文艺代表团并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但在两个月时间内由于无法写出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张爱玲颇感困惑。她感到自己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兰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要“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
初期寄居于女青年会,靠翻译维持生活。“即使是关于牙医的书,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做。”如一个要为生活最低需求而工作的人。后来到美国新闻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工作,受同事宋淇、邝文美夫妇照顾成为电懋的主力编剧,编剧收入是此后八年中张的主要经济来源,张也与宋邝二人成为终生挚友。
▩1952年九月到港大复学(1939年张考取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因二战爆发,持伦敦大学成绩单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返回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有个女舍监是中国人,常跟我攀谈。她总是打听我跟保我出来的老教授的关系,见确实没来往,才不找我了。我到日本去了一趟,回来后香港警局调查我,到港大女生宿舍一问,舍监说我有共谍嫌疑。
在香港居留期间,除了编剧和翻译外,张写了《赤地之恋》和《秧歌》,也正是因为这两部书致使她几十年被内地封杀。
《赤地之恋》是受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委托,旨在宣传反共,先写中文又自己译成英文的,大纲是别人拟定的,不能自由发挥,写起来很不顺手。书成后美国出版商不感兴趣,只能在香港分别出版了中文和英文版,销路惨淡。而《秧歌》则是先写的英文又自己翻译成的中文。
两部书的故事梗概都是由张亲拟,美新处有专人跟她讨论情节发展及监察进度。
▩还有一本《赤地之恋》是在《秧歌》以后写的,因为要顾到东南亚一般读者的性味,自己很不满意,而销路虽然不像《秧歌》那样惨,也并不见得好。我发现迁就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张爱玲致胡适
美国新闻处长理查德.麦卡西担当张爱玲的保证人,1955年秋,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港赴美。在美国初期写了《The Rough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在英国出版,中文版《怨女》在台湾出版。然后写了《Stale Mates》(五四遗事),和台湾游记《重访边城》。
张爱玲七十年代初曾经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里担任研究员。职责包括天天看《人民日报》及《红旗》,还有张春桥用化名所写的社论,然后从文字学角度,在特别的遣词用句里,分析领导层权力及政策变化,然后缮写报告。但是因为没有和上司陈世骧搞好关系被解雇,夏志清说:“他们只看到她行为之怪癖,而未能因欣赏她的文学天才和成就,去包容她的失礼和失职。"
▩伤心——脸别过去,眼睛向下,声音越来越轻。只见嘴唇在动。
▩听见凌淑华(也有中国曼斯菲尔德之誉)用英文写书也不觉得是威胁。看过她写的中文,知道同我完全两路。
▩透过彼此的皱纹——时间的带刺铁丝网——我们望着对方。
▩中国人的小说观我觉得都坏在百廿回《红楼梦》太普及,以至于经过五四迄今,中国人最理想的小说是传奇化(续书的)的情节加上有真实感(原著的)细节。
▩Ferdinand Reyher(赖雅)离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已经结了婚了。近年来穷途潦倒,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的多,似乎比我更没前途。除了他在哈佛得过博士和硕士学位。此外,实在是乏善可陈。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张与赖雅曾怀有一胎,但因生活拮据而被迫堕胎。)
▩文中也不必提陈子善一文,否则正中他们的计谋,当作没有这回事好了。
▩我这人只有一点同所有女人一样,就是不喜欢买书。除了必用的参考书之外,我一生只甘心情愿的买过一部书——《醒世姻缘》
在上海文坛张爱玲与苏青、关露、潘柳黛并称为四才女。潘柳黛因嘲弄张爱玲的《蓝血》与张结怨。潘调侃说:张爱玲自恃为李鸿章曾外孙女,以这点儿“贵族仙气儿”来标榜她的出身。其实这点儿关系就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便自说自话是“喝鸡汤”的距离一样。
张后期的《余韵》、《续集》这两本书是“虎口余生,好不容易都亏Stephen惨淡经营的”,也就是宋淇东拼西凑把散落各处的文章编辑,交皇冠出版,然后把版税寄给张。甚至连序言都要代张来写,本想打个草稿,由张来修缮,结果根本得不到回音,就只好发行出版了。
宋淇说:我所拟的序有很多地方模拟爱玲的口气和思路,但究竟是西贝货,非她好好改动不可。只好由我做她的枪手,重新理过,用正楷抄一遍,寄上发排。同时影印一份给她,请她看看有什么意见,如有重要的等到再版时更正好了。否则遥遥无期,大家都给她吊在半空,平信会遗失,挂号信不能收,到手后忘了看,看到了又不入脑,想不到一代才女会落到这地步,不仅怃然。
关于张的遗产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七天后被房东发现,终年75岁。遗嘱云:尽速火化,骨灰洒于空旷原野,遗物留给宋淇夫妇处理。
张生命的最后所住的房子位于洛杉矶市10911号Rochester Avenue206室。张在美国有六个银行户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总共找到28107.71元美金。当时美元兑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死后共有20多万港币,宋淇在香港帮张买了一些外币或定期存款。邝文美在香港帮张管理的存款剩余32万多美元,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所以张生命的最后并不是饥寒交迫。
有些张爱玲的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如《雷峰塔》、《易经》、《少帅》,则用张爱玲的版税入息来支付。香港大学张爱玲纪念奖学金从2009年开始,每年颁予一位从内地或台湾来港、于香港大学修读文学科及人文学科之本科在读女学生5万港币,如今已经有三位大陆学生与一位台湾学生受惠。
而《小团圆》,张在遗嘱里说明是要销毁的,但是宋以朗最终还是出版了。其他还有一些未解之谜,比如说过一篇关于“林彪”的英文文章,至今下落不明。
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愿意有张圆脸
张爱玲最著名的这张照片,就是1951年在香港时,邝文美陪她在兰心照相馆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