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晚清时,在洋务派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有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名字——盛宣怀。他在中国那段特殊时期,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等等,接连创造出11项“中国第一”,为中国的实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这样一位实业大佬,左手紧抓实业的同时,不忘右手抓起教育,为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开创了先河。
盛宣怀生于清朝道光年间(1844年),少年时他曾跟随父亲就任湖北粮道、盐道,对父亲任上遇到的经费难题深有感悟,加上父亲一直勉励他多做有用之学,与父亲往来之人也多是经世派人物。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盛宣怀学会遇事冷静观察思考,立志要做匡时济世之人。在22岁中秀才后,盛宣怀接连三次参加乡试都不幸落榜,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决定放弃科举之路。
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的幕府,跟随李中堂办理洋务。他勤勉好学,很快崭露头角。同时,他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之所以挨打受辱,是因为国家没有自己的实业。年轻的盛宣怀深信,只有兴办实业,才能拯救祖国。
盛宣怀踏实努力做洋务,他出色的表现,得到李鸿章的赏识与支持。他的官职晋升很快,实业也越做越大,不仅涉足矿业,又逐渐控制航运、邮电、铁路、银行等重要领域。当经过不懈努力,已经掌握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时,长期从事洋务的盛宣怀感到在实业发展中,高级人才的缺乏常常使他力不从心,加之甲午战争战败,盛宣怀“实业救国”的理念受到严重冲击。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而“教育救国”才是根本。
盛宣怀很快给朝廷上书,申明自己的观点:“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他还指出,西方人才济济,正是因为有学堂培养造就。对于盛宣怀设立新式学堂的上奏,光绪皇帝御笔钦准,并指示经费由户部直拨。
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哪有银子拨下来?拨款的谕令不过是一纸白条。盛宣怀凭借着自己办理洋务的便利,从自己掌管的招商局、电报局等各渠道筹措资金,并每年提取捐银五万二千两作为学堂的办学经费。
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终于在天津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即后来的名校——天津大学。
学堂创立后,盛宣怀摒弃陈旧观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采用专家办学模式,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掌管学堂,并不惜重金聘请一批外藉教员。
作为洋务经验丰富的实业大佬,盛宣怀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显示出自己非凡的眼界与魄力。他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蓝本,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从而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与国外一流教育水平相当。盛宣怀还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员循序渐进,“不容紊乱”,必须坚持完成学业。
前排
当时有人提出,将学生分别改学德、法、日三国文字时,盛宣怀断然拒绝,他认为语言文字只是工具,目前的形势正是急于用人之际,如果再改学其他语言,不仅耗时,还要再另请教员,正是“以小误大,弊莫甚焉”,而实践证明,盛宣怀的主张是对的。
1896年,盛宣怀又向清廷递交奏折:“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光绪很快批准。就这样,在洋务运动的声浪中,又一所大学——南洋公学成立了。
盛宣怀积极筹集资金外,还想尽办法,力邀多位教育家加入,为公学最初的启动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南洋公学历经百年风雨,成长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这南、北两所大学,培养出不计其数的科技人才——钱学森、茅以升、魏寿昆等,为中国的近现代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盛宣怀,这位被誉为“中国商父”的实业家,发展实业的同时,时刻不忘教育,一手创办了南、北两大高等学府,因此也被后人称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他以一己之力,打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门,他的眼光与胆略值得世人铭记,而这背后,是盛宣怀一心救国的那颗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