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学科的基础,它是用物理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这样一批院士,他们不仅为我国冶金物理化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此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邵象华院士邵象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和冶金工程专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先后开发了超低碳不锈钢、含稀土和铌的钢种及新型合金的生产工艺,创立了从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开发了用氧气转炉冶炼中碳铁合金、转炉炼钢底吹煤氧等项重大工艺,并开展了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钢铁科技进步和钢铁生产建设咨询作出重要贡献。
1941年,邵象华院士接受资源委员会的委任,在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筹办炼钢厂。当时国内已有的几座平炉基本是沿用本世纪初外国厂商在我国用过的设备稍加修改而建成的,生产效率低,事故也多。邵象华院士在电化冶炼厂设计平炉时,摒弃了依靠经验的作法,应用国外当时已发展起来的冶金炉热工和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包括煤气发生炉、炉体各部、烟道以至烟囱等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做出了有科学依据的设计。限于当时条件,这座容量只有15吨、但已是除沦陷区外的全国最大平炉。该平炉于1944年末,以当地的土法生铁为原料投入生产。后来大冶钢厂采用了邵象华院士的设计,建造了同样的平炉,在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邵象华院士退居二线,他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促进国际冶金界的合作与交往。比如1979年和1986年分别作为中国金属学会第一次访问美国和日本的代表团成员进行学术演讲和座谈等活动。在推进我国冶金领域走向国际的同时,他还积极指导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和研究生答辩,不少研究生当年惧怕他的"严格",但多年之后却都前来感激导师对他们的悉心培养,使他们走上成才之路。
魏寿昆院士魏寿昆院士是冶金学界的泰斗和业界宗师,他一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冶金科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36年,魏寿昆院士完成海外的学业后便回到祖国,决心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多年来,他投身冶金事业,经过潜心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1942年至1947年,魏寿昆院士结合我国四川、贵州和江西等省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了数项重要的科学研究。他首先分析了后方各省铁矿的资源情况,针对其共同含磷高的特点,结合脱磷热力学的理论,提出了小型贝塞麦炉的去磷程序以及用贝塞麦炉与马丁炉双联的操作方法。同时,他又对贵州铝矿进行了调查,提出提取氧化铝的方法,供炼铝工业参考。
70 年代至80 年代,魏寿昆院士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 年代末期至90 年代初,他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之后,他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
在教学方面,魏寿昆院士从教80余年,课堂授课46年,先后在10所大学任教,共主讲过28门课程,为我国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教授、校长、两院院士、总工程师、厂长、经理等。现在,全国冶金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大多是魏寿昆院士的学生,堪称桃李满天下。但是,魏寿昆先生即便成果累累,盛名在身,他也仍以平常之心相待,坚持过简朴的生活。对于学生们来说,除学术知识外,魏寿昆院士教给他们的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陈新民院士陈新民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我国有色冶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被誉为"有色之师"。
虽然生于乱世之中,但陈新民院士却从未停下追求知识的脚步。1941年10月,他考取清华大学(时称西南联大)的公派留学生,考分居冶金科榜首,享受林森奖学金优等生待遇。1941年,陈新民院士从昆明出发经香港到达美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那年,陈新民院士喜闻祖国抗战胜利,他毅然回国,此后长期致力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来,陈新民院士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谈及教书育人,陈新民院士不仅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更是中南矿冶学院(后相继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建设者之一。他曾主持制定中南工业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一整套制度,后被编印成《研究生手册》供湖南省高校使用。自1984年以来,他指导学生撰写的论文有6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获奖,而他当年曾经参与建设的学校,如今也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在国内排名位居前列的大学。
邹元爔院士邹元爔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和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他是研究生教育的先躯,是我国早期研究生指导教师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邹元爔院士和周仁先生合作,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行为和冶炼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20世纪60年代后,他致力于半导体材料和有关高纯金属及其物理化学研究,领导研制出高纯金属镓、磷、砷等,为中国高纯金属研究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邹元爔院士的研究涉及熔渣和金属中组分的活度、渣和金属间的平衡、火法和湿法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他完成的大量二元系、三元系冶金体系中组分活度和金属间化合物生成自由能的研究,为冶金物理化学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其中不少内容已被收入大学教科书和大百科全书。
对待科研,邹元爔院士是严谨的;对待学生,邹元爔院士则是严格的。他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方面非常仔细,常对学生说:"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要经过多次修改,真正好的句子是精简不了的,要像捉虫子一样将错别字、破句、标点符号等错误捉出来,文章是悟出来的。"此外,他还一直要求研究生写论文时一定要提到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引用他人数据时一定要致谢,绝不能忘记他人的帮助。在他看来,科研道德比学术水平更重要。
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这四位院士不仅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更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治学的精神,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四位院士不仅是专业学科内的导师,更是我们所有后辈学习的榜样。
采编:谢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