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安徽重点保护五类建筑文化遗产(安徽省世界级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5 11:40:08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75    评论:0
导读

9月2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该省正在酝酿“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未来,这五类文化遗产将被重点保护。 根据正在征求意见的

9月2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该省正在酝酿“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未来,这五类文化遗产将被重点保护。

根据正在征求意见的规划,“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积极构建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体系,构建能够完整体现“徽风皖韵”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系统性的保护网络。在加强普查认定的同时,实施挂牌保护,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应保尽保”。保护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坚决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按照要求,安徽省将重点保护传承弘扬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鼓励各地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中充分挖掘古河道、古驿道、近代铁路线等“线性”资源,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中,注重延展历史文化时间轴,系统梳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加强古城、古镇、古村等资源挖掘,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积极推进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机制,分类做好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利用方案,细化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整治等分类措施。

根据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色,统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山水环境;加强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完善历史街巷保护体系,重延续传统街巷肌理;加强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加强皖北、皖南、皖中、沿江、皖西等不同区域传统建筑风貌要素的挖掘与保护传承,加强历史建筑、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集中地段的整体风貌保护,在景观风貌塑造过程中,要注重延续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等的历史标识性作用。

徽文化代表建筑 歙县许国牌坊郜磊 摄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关键词: 安徽的文化遗产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57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