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说,兰州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话其实是为了说明牛肉面对兰州人的融入之深,已经从一种食品升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确实,兰州早晨牛肉面馆里的人头攒动,很能成为这句话的注脚,但在我看来,一种食品在一个地方取得垄断地位,甚至于成为唯一的选择,其实也可能是其他品种太少,以至于除了牛肉面馆便无处可去,所谓的血肉相连,也只是一种无奈而已。
我先后在兰州好几处居住,无论在哪里,附近最多的当然是牛肉面馆,但也有几家别的早餐店。比如渭源路十字的南侧,就有一家川味早餐,卖豆浆油条包子豆腐脑等多种小吃,那叫一个门庭若市。旁边还有一家饼店,卖各种葱花饼玫瑰饼土豆饼肉饼,香酥可口,生意也相当不错,相比口味雷同的牛肉面,这两家同样能赢得兰州人的好感,起码并不比牛肉面馆差。很好地说明了不离不弃有时只是别无选择的道理。
单以我而言,我更愿意喝点豆浆吃点咸菜,舒服、适口加轻松。虽然也喜欢牛肉面,但不得不吐槽一下,早餐吃牛肉面太多,一下子就让人过饱;中午吃牛肉面又太少,总得再找点东西填空,外加牛肉面高脂高醇高盐高嘌呤,实在不是健康食品,我一周只敢吃两次,再多就觉得不好承受了。
在之前贴子里提到一个兰州的土著朋友,曾一本正经地告诉我,鉴定一个人是不是正宗的兰州人,最管用的办法就是看他能不能一天吃三顿牛肉面。我很认真地尝试了一下,发现这办法果然卓尔不凡,一下子就把我这个水货兰州人打出原形——虽然我坚持吃了三顿,完成了向正宗兰州人的灵魂蜕变,但也出现了后遗症——路过牛肉面馆居然不敢正视。
今天的兰州早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即使你从没有来过,但随便找一座二三线城市看看,基本都能看到兰州的样子。这就是中国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还没有意识到保留城市独特风格的重要性,就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改造,以致于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是一个模样。好处也很明显,在哪里都象故乡,又哪里都不象故乡。
同时被高速复制的还有生活方式,表现就是,最地方最独特的小吃也很快能在相隔千里的城市里出现,比如我就在武都路上尝试嗦了一下抖音上很火的广西“螺丝粉”。在这种趋势下,牛肉面早已不是兰州人的唯一选择。我这两年就很青睐于河南灌饼,在平底锅上用面糊摊出一张饼,挑开面层打入一个生鸡蛋略煎,再置于炉边熏烤,售卖时还可以根据食客需要夹上辣椒、土豆丝等菜肴,焦香酥脆,葱香满口,很是过瘾。
虽然牛肉面馆里依然人山人海,兰州人用实际行动坚持着对传统的固守,但多元化的早餐也在成为更多兰州人的选择。这也算是一种趋势吧,比如我那个一脸坚毅的兰州土著朋友,现在居然已经在成都定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