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余华和他的《活着》,你读懂了吗?(余华《活着》活着的意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4 13:24:4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766    评论:0
导读

余华先生在《活着》自序中曾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同时,写作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应该说,《活着》是从芸芸众生的低处着笔,探讨的是一种底线——倘若一直


余华先生在《活着》自序中曾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同时,写作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应该说,《活着》是从芸芸众生的低处着笔,探讨的是一种底线——倘若一直受苦,人可以如何活着?为何而活?


因此它里面塑造的人物很低,福贵的一生所为,世俗来讲,算得上平庸。虽然早年也有一段家境殷实的好时候,但此后的一生可以说都在社会底层受苦。从高处落下奠定了他一生悲苦的基调。


小人物,生命悲歌,这便是《活着》的主人公和故事主题。为的是探讨活着的两个基本命题:为什么活和怎么活。

世间之大不幸与大幸落于平凡一身


福贵生在地主家,是一位少爷。他有一位漂亮且爱他的妻子家珍,也有富贵少爷会有的种种纨绔,直到他学会了赌博,输光他爹年轻时剩下的一百亩田产。他爹算是受不了打击,因他去世。


正当他想一改前非,好好过日子时,他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当兵的生活九死一生。回来后发现,娘早已因病去世,女儿凤霞也因发烧变成了聋哑女,但总算是回来了,一家人团聚。此后的生活里,福贵渐渐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日子不好过,但好在小家齐全、幸福。


这样的日子被有庆意外的死打破,此后,福贵老了许多,不堪生活艰辛的家珍身体也每况日下。福贵夫妻俩常为自己走后凤霞一个人孤苦无依而忧虑。


后来,凤霞有了丈夫二喜,二喜对凤霞好,很快成了这个家新的一员。当读者以为日子终于有了转机之时,凤霞却因难产死了,这之后不久,家珍也随着去了。


外孙苦根的降生,让福贵和女婿二喜尚有生活的奔头。可是,二喜却也在一场意外事故中被水泥板夹死,只留下福贵老人和外孙苦根,成为彼此唯一的亲人。然而世事难料,苦根在七岁那年也死了,因为半锅豆子,撑死了。


至此,福贵已经垂垂老矣。此时的他,孑然一身,身边唯有一头老牛相伴,每天伴着夕阳的余晖,缓缓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对于读者来说,《活着》的故事本身是一出彻彻底底的悲剧,这里面有时代的动荡与浮沉,也有个人的遭际与不幸。


生活的苦楚密密麻麻,让人透不过气。福贵裹挟其中,没有反抗,也没有任何不甘,他算不上“一条汉子”。抛开年轻时的少爷光环,他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庄稼人。


他或许很聪明,但他没有用对地方,他没有学来可以光宗耀祖的本事,在学会赌之前,也从没有那份儿理想。


赌光家产前,他整日浑浑噩噩,如无龙二的算计,他会一直浑浑噩噩下去,直到最后如彼时的龙二一般下场,做为地主恶霸,一个人被崩了五枪。


然而世事无常,祸福难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看起来对命运只会逆来顺受的“憨人”,却如他的名字般,自有一番福气。


上天在把福贵“剥得精光”以后,却独独给他留下了性命,和那美丽贤惠的妻子家珍,一双孝顺懂事的儿女,让他得以活下去。福贵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并非作者刻意,生活本就如此。

经历不幸,乐观而活


《活着》里主人公的不幸接连不断,可以说大部分人的一生不会如此密集地发生这样撕裂人心的悲痛。


同时,他也得到了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家庭和睦。


无论活着怎样难,一家人的感情都是那样真、那样好。福贵身边最重要的人都真心、诚挚地爱着福贵:他爹、他娘、家珍、凤霞、有庆,后来的二喜……如果苦根能活下来,他也一定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一定也会像他们一样爱着福贵老人……


生活是这样,总是在给你一块糖之后,再狠狠扇你一巴掌,疼还没过去,又给了你一块糖……你捂着巴掌的疼,可又对糖的滋味儿念念不忘。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英雄的气概,终归是难了点儿。这种英雄主义虽人人赞叹,但大部分人却实难做到。

因为组成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不过普普通通平凡人。无过人之志,亦乏勇与谋。他们想的,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


福贵一生,满嘴“糖味儿”,吃了一颗糖,此后的一辈子就都是这颗糖。无关乎这“糖前糖后”的“霹雳掌法”是不是把脸抽得生疼。他记得活着的甜,念着命运的好。他不是英雄,但贵在真实、知足。福贵的人生,亦有一番哲学。


《活着》给人的生活态度,简言之,是一种积极、乐观、友善。是历经磨难后却不怨天尤人,是尝遍艰辛后的并无不甘。是一个凡人与“戏弄”他的命运的友情。


是大起大落后学会了脚踏实地,珍惜眼前。是阅尽人世沧桑后的洒脱自在、平静超然。是只要还活着,日子就总在朝前看的人生态度。

活着仅仅为了活着


《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说也是一个探讨“活着”的故事。主人公安迪含冤入狱后,为了终有一天能够重获自由而活着。在墨西哥的海岸边有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了此余生便是他的希望。


为了这份不愿放弃的希望,他三十年如一日用一个小锤子凿出了一条越狱之路,爬过500码长恶臭的下水管道,最终他重获了新生,并拯救旧友,惩治奸恶。


这个故事快意恩仇,令人惊叹又叫好,它探讨的是活着的希望与执着。为了希望,执着活着。


《活着》,则朴素得多,它没有令人爽快的剧情反转和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然而故事总是让人不忍卒读。它不探讨希望与执着,却动人至深。它没有把重心放在展现时代风云、社会变迁上,也没有揭示,更没有批判。


福贵上过战场,但他终究没活成时代英雄。他感谢并记下解放军的好,但他是革命年代有机会却没有直接参加革命的那个。


比起大家,他惦念着心中的那个小家,这符合他的形象,这种真实,非但不让人厌恶,反而使人物鲜活。


余华先生说“作家的使命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先生用笔冷冽,即使每个人物死的时候,也都不过寥寥数字。这种描述,让人直呼残酷。只是,这残酷背后,我们还是拥有了作者想唤起的我们的同情。不然,为什么每有一位福贵亲人逝去的时候,我们的心也都跟着碎了一遍?


余华先生和他的福贵做了这样一种平静、客观的尝试,一次存在与可能的探讨,最终,福贵一直鲜活地活在那里,余华先生则取得了文学探索的成功。

有人说,《活着》是一部“不见生死读不懂的书”。书名叫做“活着”,然而整部书中出现最多的却是“死去”,这样的写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生与死,从一开始就是一对分不开的命题。有生就有死,而死,用最简单、鲜明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活着首先是为了“不死”,即活着是为了活着。


余华先生说“在旁人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感受到了幸福”。


对于读懂的读者来说,我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福贵的幸福。


于我自己,我相信这幸福便是福贵肯一直活下去的理由,即使后来他孤身一人,但他仍然记得这份幸福。


我以为,一部分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优秀,追求卓越。而大部分人,是为了活得幸福,追求幸福,守住幸福而活着。从《活着》整部书和余华先生的写作意图来看,福贵完完全全属于后者,这部书展现、探讨的也是后者。


福贵的一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此中苦乐,作者知,福贵知,读者亦知之。


自序结尾,余华先生认为他写了一部“高尚的作品”。关于这点,谁说不是呢?

 
关键词: 活着作者简介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6992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