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陆军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兼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10月被派到台湾,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为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做好了准备。1954年,被蒋介石提名“副总统”。
1961年底,陈诚代蒋访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可谓风光无限,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顶峰,也成为太子蒋经国继承大统的最大障碍。1965年,陈诚因肝病去世,享年68岁。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安徽舒城人,生于安徽庐江。陆军上将军衔,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仁安羌之战以一团兵力击败日军4000余人,以少胜多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胡康河谷战役击毙日军3200余人。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6800余人。第二次缅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歼灭日军3万3千余人,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国共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有“中国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退台后,蒋介石为争取美援,打出孙立人牌,然而当鸟尽弓藏之时,1955年以冤案软禁孙立人,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白祟禧:字健生,广西桂林回族人。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关系极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在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着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北伐名将。抗战时,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白崇禧非黄埔系将领,处处与蒋介石离心离德,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
到台湾之后,白崇禧大权旁落,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一心一意从事回教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教民的大家长,把大陆的回民文化带到了台湾。1966年12月2日,身体一向强健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白崇禧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汤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汤村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1年起,任第2师师长、第13军军长等职。抗日期间以中央军自持,对友军不积极救援。1940年转战华北多次重击日军。是日军少数有所畏惧的部队之一,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抢占京沪地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1947年春兼第1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部主力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1959年6月29日病死于日本东京,被追晋陆军上将。
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抗日战争中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薛岳被称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薛岳受之无愧。
薛岳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7月16日,5军主力和74师、7军各一个旅(师)进攻淮南。至7月29日,解放军损失数千人,被迫放弃了淮南解放区。淮南失守后,苏中和淮北失去了侧翼,从长江北岸的南通一直到山东摆成一字长蛇阵,形成了解放军分兵把口,兵力处处薄弱的局面。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1910年加人中国同盟会,1924年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何应钦到台后退出了权力圈,只有“总统府战略顾问”空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1933年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晚年的何应钦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生。可称得“天子门生”第一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军事上远不是彭德怀的对手,部队被逐个歼灭,逃到台湾又被弹劾。去台之前,胡宗南手中还有包括国民党的精锐之师第一军在内约30万人马。他向蒋介石提出退守西昌、云南,被他的校长拒绝了。
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大陈“防卫司令”等职。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刘峙,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1948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
1949年7月去香港,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韩复渠,字向方,河北人,于北洋军阀时期入伍,二十岁时在冯玉祥手下当兵,十八年间累升至师长,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首。接受蒋介石诱惑,投蒋,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只好通电下野。
1930年,韩复渠被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到任后,韩复渠被山东人戏称为“韩青天”。成为蒋介石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1937年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命令,主动放弃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并暗中与日人谈判,1938年1月被蒋介石诱捕并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