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山中宰相陶弘景:他一心归隐深山,梁武帝为啥还总是向他请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6 09:22:1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055    评论:0
导读

历史上的奇人奇事可不少,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就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无意仕途,进入深山之中以静修为业,可是梁武帝萧衍偏偏不让他安静,经常会派人去向他请教天下大事。这位奇人也不推辞,每次都能给出处理事情的办法。 时间长了,这位奇人就被当时人们称

历史上的奇人奇事可不少,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就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无意仕途,进入深山之中以静修为业,可是梁武帝萧衍偏偏不让他安静,经常会派人去向他请教天下大事。这位奇人也不推辞,每次都能给出处理事情的办法。

时间长了,这位奇人就被当时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这位奇人就是陶弘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道教思想家、书法家。

1、幼而好学

陶弘景是丹阳秣陵(现在的江苏南京)人,他出生于南朝一个世家望族,他的祖父陶隆是南朝宋孝武帝时的南中郎参军事,他喜好武功,因为跟随孝武帝助讨有功被封为晋安侯。

陶弘景的父亲陶贞宝曾经担任孝昌相的官职,他擅长书画,陶弘景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四、五岁就开始读书写字。陶弘景的父亲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困,陶弘景就用荻管作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学习非常刻苦。

以荻作笔

陶弘景读书涉猎很广,他9岁就开始读《周易》、《礼记》、《春秋》、《论语》等经典著作,学问广博,贯通百家。

陶弘景10岁的时候,他读到了东晋葛洪的著作《神仙传》。在这部志怪小说集中,葛洪讲述了多位仙人的故事,情节奇特,引人入胜,年幼的陶弘景读得十分痴迷,从此心中有了出世、养生的想法。

15岁的时候,陶弘景写了一篇《寻山志》,在文章中,陶弘景表达了对深谷远山中幽静生活的向往,认为只有那样的生活才能“得志者忘形,遗形者神存”。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陶弘景读《神仙传》时的出世思想不仅没有磨灭,反倒越来越坚定。《寻山志》通篇采用当时的骈体文写成,文章对仗工整,韵随意转,自然天成,被称为当时骈体文中的佳作。

2、长而出仕

因为学识渊博,文才又好,陶弘景被召入朝中为官,为皇子王侯担任侍读。虽然步入仕途,每天置身于王公贵族之中,但是陶弘景性好雅静,不爱交际,仍然沉浸于清静的读书生活之中。

陶弘景画像

公元479年,宋朝相国萧道成即位,是为齐高帝。齐高帝仍然重用陶弘景,除了担任侍读之外,陶弘景还负责批阅公文等事务,朝中大小事务都会经由他手。

陶弘景自幼练习书法,他的书写工整精美,正是当时人们十分看重的风格,齐高帝非常喜欢他的书法。有一次,有座宫殿落成,陶弘景书写了一篇颂献上,齐高帝当时就下旨褒奖,还想把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因为有大臣阻止才作罢。

齐高帝开创的南齐是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的一个朝代,只有23年,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后在位4年时间。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齐高帝注重让百姓休养生息,南朝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

公元前482年,56岁的萧道成病逝,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

齐武帝延续了父亲萧道成的方针,他在位的11年时间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3、得拜名师

南齐两朝,陶弘景先后被拜为奉朝请、左卫殿中将军等官职。虽然身在官场,满眼尽是富贵荣华,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出世清修的念头却始终磨灭不去。当上清派宗师孙游岳来到京城时,他终于得到了拜师机会,成为孙游岳的弟子。

陆修静塑像

孙游岳是上清派宗师陆修静的弟子,陆修静把三洞经法及杨、许二位真人的手迹都授予了他。484年,齐武帝诏请孙游岳入京,让他主持兴世馆,一时京中的王公贵族都争相前往,倾听孙游岳讲经说法,还有很多人拜他为师,但是最终得到真传、成为入室弟子的只有陶弘景一人。

孙游岳接受齐武帝的诏命,在京城之中主持兴世馆,他虽然身在京城,却心在深山,曾经多次请求离馆归山,但是齐武帝始终没有同意。489年五月,孙游岳在京城去世,享年91岁。

492年,已经在朝中为官近20年的陶弘景再无意于仕途,他向朝廷提交辞呈,准备归隐深山。齐武帝舍不得他离去,但最后还是批准了,然后赐给陶弘景不少应用物品。

陶弘景离开京城的时候,很多官员都前来送行,场面之壮大南齐从未有过。

来到茅山之后,陶弘景自称“华阳隐居”,无论是题字还是写信都用这个名号代替。

在深山之中结庐而居,陶弘景怡然自乐,他尤其喜欢听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在庭院之中遍种松树,每每听到松风之声,他神态悠然,有若登仙。

4、山中宰相

陶弘景入山归隐,山外的朝代更替却仍然在继续:

493年,齐武帝病逝,他的长子长孙萧昭业继位;

不到一年时间,22岁的萧昭业就被14岁的弟弟萧昭文代替;

萧昭文在这个位置上只坐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被堂叔(祖)萧鸾废黜,萧鸾自己坐到了那个位置上。

那方天地,俨然成为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萧衍画像

权力几经更迭,最后落到萧衍手中。

萧衍原本是南齐的雍州刺史,在乱纷纷的争斗中获得了权柄。手握大权的萧衍和大臣们商议采用什么国号的问题,但是商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确定下来。萧衍原本就认识陶弘景,知道他在深山修行日久,于是就把这件大事交给陶弘景来决定。

陶弘景早年就精通易理,他按照易象进行推演,得出“梁是应运之符”的结果,于是萧衍就确定以“梁”为国号。接下来,择定登基日期和时辰等事,萧衍都交给陶弘景为他定夺,陶弘景一一为他推算出来。

公元502年,萧衍即位,是为梁武帝

经过几件大事之后,梁武帝对陶弘景十分信赖和倚重,于是以后每逢有什么大事,他都会派人去山中求教陶弘景,陶弘景总是及时给出解决办法。

总是派人跑来跑去,梁武帝觉得既浪费时间,速度又慢,于是就盛情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弘景收到梁武帝的邀请之后,什么都没说,只是派人送回一张画,画面之上是两头牛,一头牛散养在水草丰美之处,另外一头牛则被带上黄金笼头,有人在前面牵着绳子,一面还用鞭子驱赶这头牛。

画到了梁武帝手里,梁武帝当即就明白了,说道:“这个人无欲无求,只想在深山里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虽然知道陶弘景无意于仕途,梁武帝每逢大事还是会派人前去请教,所以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画像

5、后世影响

陶弘景一直很喜爱医药学,读了很多这方面的经典著作,隐居深山之后,他能够亲自采集药物,通过观察、试验等多种方式来验证书中内容。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陶弘景整理编撰形成《本草经集注》,书中一共有730多种药物,首次采用按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方法,这类方法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本草经集注》问世后,对后世的医家影响很大。唐朝时,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唐本草》就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除了医学著作之外,陶弘景也撰写了大量道教著作,内容涉及养生、天文历算等多个方面。他编写的《真灵位业图》,是最早一部为神灵序分等级次序的道书,为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云笈七签》

 
关键词: 陶弘景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766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