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陕西行鼓:
陕西行鼓俗称“挎鼓子”,是韩城社火锣鼓的一种,多在逢年过节和举办庆典时表演,行鼓表演时百鼓齐鸣,其实恢宏,鼓姿酣畅淋漓,鼓点强劲刚烈,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在表演时,行鼓总离不了“绕杆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身着艳服的姑娘,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婀娜多姿,绕杆的阵营与锣鼓队的阵营相互呼应,鼓声激越,铙钹声飞扬,几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着鼓点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犹如黄河之水百舸争流,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让观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荡。
2.陕西秧歌:
陕西秧歌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并向戏曲衍化,具有戏曲性雏形的说唱形式。俗称“对对戏”。
3.陕西秋千:
陕西秋千大约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清明时节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目的是将收割季节所用的大绳绷紧,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
4.陕西印花袱子:
陕西印花袱子是用土布印染加工而成,曾被作为陪嫁被褥、衣服的必备用品。
5.陕西崇文习俗
陕西人崇尚文化,不但将孔子等大儒与文曲星一同祭拜,就是对写有字的纸张也很敬重。在村中建有10多处“惜字炉”,专门用来中集中焚化废纸片。村里明文规定,废纸片不可以用来裱糊与做包装材料使用,也不得随意丢弃,要全部送进“惜字炉”焚化。就是偶尔在巷道中发现了碎纸片,也要捡拾起来送入“惜字炉”中。至于家训,则随处可见,它们被雕刻在墙壁上、柱子上,时时刻刻警醒着家人。在这种氛围中的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自然都是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重的热血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仅千余人口的陕西就有60多位青壮年奔赴抗日前线,有16人血洒疆场。他们还兴建学堂,聘请有名望的老师来村中教育学生。光绪清末年,维新举人贾乐天创立了韩城第一所新式学堂,并亲任堂长。在抗战时期,光是陕西就有三所学堂。贾乐天的孙子贾幼慧是村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人。在中华民族最危亡时刻,他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抗击日寇侵略者的道路。在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至今还收藏着贾幼慧当年的签字照。
6.陕西敬老习俗
“破老”是元朝的叫法,年满六十为破老,可免除丁役。在陕西,“破老”者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尊重,如随时会被问好请安,随时可以指正年青人不合礼数的地方。遇有祭祀时,可以进入主祭位置,并对族内的各项事务提出意见建议,还可以领受双份或多份祭品。并且只有“破老”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和推荐“族长”、“门长”。
7.陕西祝寿习俗
在陕西,破了老的人开始过寿。自六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一个大寿。寿辰这天,后辈要安排酒席招待前来贺寿的亲朋。前来参加祝寿的亲戚,要给寿星送寿盘馍、寿糕、寿桃馍,邻里乡亲赠送鸡蛋、寿桃。儿女子孙依次礼拜、祝寿。也逐渐扩大。明弘治八年(公元1494年),党氏姻亲贾氏迁居于此,至明末发展至二三十户,人口约一二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