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移动支付兴起以来,就迅速风靡国内市场,短短数年时间,现金交易突然间就很少见了。尤其是微信、支付宝支付,现在几乎成了很多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而支付宝、微信的个人收款码也成了很多商贩们的经营工具,不管是对消费者或商家而言,扫码交易都是非常方便的支付方式。
没想到的是,国家公布新规,将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经营等商业用途,并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个人收款码”时代即将要落幕了呢?我们以后的消费还能用移动支付吗?如此便捷的交易渠道,为什么要被禁止商用呢?
收款码本就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码,另一种则是商家码。央行发出的条码支付监管性通知是,在3月1日新规实施后,个人收款码被禁止商用,且其远程支付功能会被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个人不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个人收款码是基本不受影响的,像以前一样该怎么使用还怎么使用。
只不过,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摊位的小商贩而言,若想继续线上收款,则需要将自己的个人收款码升级为商业收款码,这也不算什么难事。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收款码提现收费的费率是非常低的,一般只有0.1%,而商业收款码的提现费率却是0.6%,对那些本小利微的商贩群体而言,提现手续费突然一下子多出了6倍,估计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他们选择只收现金,那恐怕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以后外出消费之时,口袋里或多或少要备一点现金了。
至于央行为什么会发布这项新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移动支付市场,防止各类金融违法事件的发生。
要知道,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归根结底是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个人码和商业码都能用于商用活动,那么各种交易流水就混为一谈了,这不仅增加计税管理的难度,而且还可能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新闻,比如有些人趁商家不注意,在夜间“偷天换日”,将商贩的个人收款码更换为自己的,以此来不劳而获;有些不法分子在进行诈骗活动后,为了防止收入来源被查,就利用上百、上千张个人收款码进行洗钱;还有前不久知名带货主播某娅引爆舆论的天价偷税、漏税事件等等。
他们都是利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漏洞,这才在当时钻了空子。不过,随着这项新规的发布,以及“数字人民币”的不断普及,移动支付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像以上这些各类金融违法问题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发生或彻底杜绝。
总体来看,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商业经营类活动的新规,或许会迫使部分小商贩只收现金,但对我们绝大部分人,以及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而言,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
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