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历史使人增长智慧,但历史最让人吃惊或者有趣的是错乱时间的历史感。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是两代人。
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的时候,根本见不到刘邦的身影。刘邦斩白蛇起义时,秦始皇早已经身没多时,与项羽楚汉相争数个回合,秦始皇早已在棺材里“躺赢”许久了。
只是如果将刘邦、嬴政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上来看,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秦始皇只不过比刘邦大了三岁。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
用历史学家李开元的话说,“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为什么嬴政和刘邦明明是一代人,却给人如此强烈的“隔阂”感?
这是将本国历史中的人物放在同一个时间坐标轴来看,如果将不同空间的历史人物放在同一个时间坐标来看呢?
乾隆五十七年,中国历史上普通的一年。
乾隆五十七年,西历1792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进入高光时刻,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在此之前,美国人历经了波士顿倾茶案、费城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发布、独立战争、《权利法案》制定,一个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国家快步走来……
而地球的东方,清政府正在三路大军浩浩荡荡进攻尼泊尔,一直进攻到那纳瓦科特。
在乾隆六十大寿的前一年,拿破仑出生,这位横扫欧洲的法国皇帝,就出生在东方皇帝最喜庆的一天。
那么在清末,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世界历史的进程落差这么大?
从地域上来看,乾隆五十四年标识着的清朝历史与我们联系更紧密,但从心理距离上来看,法国、美国发生着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离我们所处的现代文明更近一些。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其实大部分已经西化,传统文化遗失严重,我们的生活文化已和西方相差不多,我们能看到除了博物馆里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其实已经很少能真正肉眼看到真正的古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只是觉得中国历史进程落差大而已。
历史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但最让人吃惊的是张学良居然听过周杰伦的歌,周杰伦在两千年出道歌曲有1.可爱女人2.完美主义3.星晴4.娘子5.斗牛6.黑色幽默7.伊斯坦堡8.印地安老斑鸠9.龙卷风10.反方向的钟,张学良是在2001年去世,在去世之前在收音机听过周杰伦的歌。这让我们无数网友产生的历史错乱感提升一个档次。一下子感觉想踏平樱花的冲动。
借用乔布斯的概念可以称之为“现实扭曲力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气场强大的乔布斯能够通过口若悬河的表述、过人的意志力、扭曲事实以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从而形成视听混淆的现实扭曲力场。
历史并非自古以来平铺直叙的,历史的长河里有沟壑、有曲折、有山峦起伏、有一马平川、有束水攻沙、有改道入海,随着人类对于历史不断的建构过程,形成无数的“现实扭曲力场”,塑造着我们对于过往的记忆。
明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记忆。明明是一个年代不同地区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心里却有明显的“亲疏远近”。
还好,历史仍然有一条“时间的缰绳”可以束缚住它,所有的历史必须要被嵌入到一条时间坐标中,用时间铆定事件,这样才赋予了历史鉴往知来的价值。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都非常清楚手里握着的这条“时间的缰绳”,从司马迁开始就不断尝试把它具象化,按照年代顺序将历史纪年、事件和人物编排成表格。
没有时间线,月光宝盒就没有意义了。司马迁《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就是这样的“时间的缰绳”,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地编排史实,简洁明了,查检方便,而且相互之间的时间关系也一目了然,雾气腾腾的历史记述陡然间清晰可见。
年表这一特殊的体例被历代传承下来,中国古人的历史知识未必比现代人的好多少,他们也强烈需要各种年表来认识历史。
于是,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们以时间为序列编辑了世系表、职官表、人物表等各类年表,成为学习历史的不二法门。
就连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能在学术界扬名立万,也是将年表这门传统史学技艺发挥的炉火纯青,写出了《先秦诸子系年》这样跨时代的大作。通过细致绵密的考据,逻辑严谨的推断,把先秦时代儒墨道法阴阳等诸子的年代进行考辨,重建了先秦诸子历史的脉络。陈寅恪就感慨,“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矣”。(细品一下,大师讲话多有水平,一句话把三个人都夸了!)年表这门学问看似平常,却极其考验学者的功力,往往是集合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的结果。
所以,就像家庭小药箱少不了肠胃康,每一个喜欢读历史的朋友手边,都建议放一份年表。
不知道大家还知道那些有趣的时间空间错乱的历史,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