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
西夏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史书上极少提及。直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一系列考古发掘,特别是西夏王陵的发掘,我们才真正揭开这个王朝的神秘面纱。
在开始讲述两国间发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西夏起源。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度。发源地在青藏高原边缘,青海湖附近。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随着吐古浑的兴起,渐渐压缩了党项族的生存空间,他们被迫往内陆转移。后来唐朝建立后,太宗李世民实行温和的民族政策,一改过去中原政权歧视打压少数民族的政策,接纳了党项族的族人。
随着吐蕃的兴起,与党项族和吐古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随着吐谷浑被吐蕃灭亡,党项族成了吐蕃扩张道路上的绊脚石。此时,太宗再次给与了党项族生存的希望,将河套地区的小部分土地划给了他们。从此,党项族与大唐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命各地部队进京勤王。党项族派出上千人马赶赴长安,最终全部战死在长安城外。因此战,党项族拓跋氏首领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领地,握有兵权,成了唐末一方藩镇势力。
唐灭亡后,拓跋氏开始半独立状态,细心经营下辖四州之地。经过三代的发展,到李元昊即位为夏国王后,开始吸收汉文化,并创造党项族的文字,推动党项族的文明发展。
公元1038年,经过6年的准备,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建国后,宋朝派出五路大军征讨西夏,但三川口之战被李元昊的西夏军队击败,宋仁宗派出官员经略陕西,其中,副指挥使范仲淹因宋军久疏战阵,希望据城而守。但同为副指挥使的韩琦不同意,希望集中主力一战而定。
李元昊趁宋军犹豫未决,率兵10万直抵好水川地区设伏,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引诱宋军进入伏击圈。
听说西夏军来攻,宋将任福率兵数万迎敌。西夏军且战且退,引诱宋军进入好水川口。
初至好水川,任福已察觉不对,军士发现路边放置数个盒子,不知里边装的是什么。任福命令士兵打开盒子,他的厄运就此开始。
盒子内装了上百只鸽子,打开的一瞬间,带着哨子的鸽子腾空而起,为各处夏军提供了宋军的方位,并成为合击的信号。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李元昊合理的利用了地势,将主力大军藏于此处,并知道如何保持联系,而宋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战争过程中,李元昊的西夏军展现了一流的实力,其麾下拥有三支装备精良且各具特色的部队,正是他们彻底扼杀了宋军突围的企图。
承担党项人第一轮攻击的,是西夏的铁鹞子部队,它们排山倒海般的冲向宋军。而宋军以步兵为主,且大宋境内本就缺乏战马,面对精锐的骑兵部队更是难以抵抗。
在中国历史上,西夏的铁鹞子部队堪称一绝。除了优良的河西马,骑手和战马都披挂着冷锻甲,它曾经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护装备。骑手与战马用钩锁栓在一起,马上作战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即使有骑手受伤,也不会坠下战马从而影响整体冲击的态势。
任福摆好的阵型被冲垮,盾牌兵被斩杀。骑兵第一轮冲击过后,更加恐怖的一幕出现了,漫天箭雨向宋军袭来。西夏除了铁鹞子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兵种,强弩兵。
在贺兰山与祁连山一带生活着许多的牦牛,党项人用它们的角制作了天下闻名的神臂弓。据说这种弩弓震惊了大宋朝野,射程可达300步,也就是150多米。使用强弩的士兵按照一定的阵型轮流发射,宋军此时已死伤大半。任福命令宋军向山上进攻,企图占领高地,固守待援。
但是山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西夏步兵,他们步伐迅疾,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如履平地。他们就是李元昊手中的另外一支王牌部队——步跋子。
步跋子主要由横山的党项人组成,数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大山锻炼了他们的肌肉,沟壑锻炼了他们的筋骨,他们善于奔跑,他们健步如飞,在宋军之前抢占了有利地形,将宋军完全压制在山谷。
根据史书记载,李元昊在山上竖起了一面两丈高的大旗,俯视着山谷中的宋军,西夏军队随着他的大旗,围追堵截山谷中的宋军。任福身中数箭,仍搏击不止,最后力尽自刎而亡,跟随他出征的儿子也一同战死。
宋军主将韩琦闻讯后,命令各路宋军立刻撤退。回军路上遇到数千阵亡将士的亲人,他们身穿丧服,烧纸钱祭奠,嚎哭不止,场面悲凉。
此战宋军战死者高达一万人,将领死伤70余人,一大批精锐的野战部队被消灭,至此对西夏采取了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