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五味是什么?最早见于《内经》的五味药性理论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
所谓的五味其实指的是药物的五种不同的味道,中药因其五种味道而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治疗作用。当然,这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事实上有些中药还具有淡味、涩味,所以中药的味道远不止五味。
那么关于中药的五味,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何作用、它又代表着什么?其实这些疑问都给中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有的中药都是具有特殊味道的中药,并且它们的身上的味道又都带着不同的治疗作用!中药也因此变得神秘而活泼。
关于五味的产生:
中药五味的产生起先是得益于“口尝”,就是人们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味蕾)去辨别出来的,而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人们发现当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时,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反应,同时也能收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人们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除了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出现以后,人们就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中药自身的“味”和其具有药物作用的“味”。继而出现了五味与脏腑、五行、阴阳等相通应的理论要点,在这些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这些特点,医家们在临证时便能更好的用以遣方用药!
关于五味的作用: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期的《内经》已经对五味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概括,而后世医家们又在此基础上发挥发展进一步补充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对于酸味,它能收、能涩,既它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具有酸味的药,它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尿滑精等症,例如五味子固表止汗、山茱萸涩精止遗……
对于苦味,它能泄、能燥、能坚,既它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它多用于治疗热证、湿证、便秘、呕恶、阴虚火旺等等,例如黄连清热燥湿、半夏降逆止呕……
对于甘味,它能补、能缓、能和,既它具有和中、补益、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它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中药解毒、调和药性等,例如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解药食中毒等等。
对于辛味,它能散、能行,既它具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它多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例如木香行气除胀、苏叶发散风寒……
对于咸味,它能下、能软,既它具有泄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它多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等症,例如海藻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
此外,对于淡味,它能渗、能利,既它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它多用于治疗水肿、脚起、小便不利之证,例如薏苡仁、茯苓、泽泻等等。
中药的药性是由“五味味”和“四性(寒热温凉)”共同组成,了解中药的性能,在看到中药的而不知其具体作用功效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根据其性能指导用药,同时避免药物的偏甚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药五味所代表的意义:一般来说单味中药可能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味道共存,比如说柴胡,它既具有苦味,又具有辛味;而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又比较复杂,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每一味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元御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