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年前的今天,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无耻地挑起侵华战争。在这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心忧天下”的湖南人又做了些什么呢?
打开《湖南省近百年大事记》,人们可以看到如此记载:“9月19日,省城各界获悉日军攻占沈阳,群情激奋,22日对日援侨会召集各界代表开紧急会议”。
从民众第一时间走上街头示威声讨,到成立“湖南青年抗日铁血救国团”并赴沪参战,再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救国……
从此,湖湘人民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救亡运动。湖南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最久的省份之一。
反应迅速:第一时间走上街头示威声讨
1931年9月23日,省会长沙获悉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后,即有200多个学生、教师、工人宣传队走上街头,宣讲“九一八”事变真相。
9月25日 ,长沙各界20多万人举行反对日本武力侵略辽宁示威大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反对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到会人数众多 , 为从前所未有”。大会作出“团结民众力量,一致对日宣战,厉行对日经济绝交”的正义主张,迫使日资10余家企业陷入停顿。并将湖南人民对日援侨委员会改为湖南反日救国会,会后游行示威。
随后,衡阳、邵阳、锡矿山分别举行5万人、3万人、2万人游行示威大会。长沙各中学学生组织讲演队上街演讲,并赴宁乡、益阳、湘潭等县宣传。华容、湘潭、衡阳、沅江、沅陵等地也先后举行反日运动大示威。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纷纷行动起来,同仇敌忾,开展斗争。这些斗争,导致日商日资的轮船公司、商号、医院陷于停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湘的势力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湖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日情绪。
至此,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浪潮,在三湘四水汹涌澎湃起来。
声势浩大:抗日爱国团体遍布全省
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援侨委员会改组为湖南人民反日救国会,领导全省抗日救亡运动。
300余抗日团体发声“救国救亡”
随后,全省70多个县市和地区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及学生、教师、工人、商民等分会,共计300余抗日团体遍布全省。这些团体举办的《湖南反日救国会会刊》、《抗日救国半月刊》、《抗日周刊》等刊物多达40多种,进行抗日宣传鼓动。
此外,湖南各抗日团体向南京政府、省政当局和全国各地发出数以千计的通电、呈文,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野心,批评"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害民政策,坚决要求停止反共,开放抗日救国自由,实行抗日战争。当日军侵占山海关后,各民众团体请愿省政府转电南京政府,调遣全国军队抵抗暴日;当日军进犯华北后,省城各民众团体纷纷请愿,督促政府出兵抗日……
抗日宣传既深又广 有声有色
在抗日团体的领导下,全省各界组织反日宣传队,深入街道、里弄、兵营、学校、剧场、车站、码头、影院,作演讲、出壁报、演话剧,向各界宣传抗日救亡。
而在此期间,抗日宣传也开始面向农村,发动农民起来救亡。
宁乡县学生抗日会组织各中学宣传队,深入村落农舍,向“凿饮耕食之大多数农民”宣传抗日。衡阳县学生抗日会“常将宣传大纲寄送各乡村小学教师”,并请县教育局“令伤所属乡村小学教师努力抗日宣 传”。地处边远山区的新田县,也扬起了农村抗日宣传队的小红旗,并先后办起了石印的《反日专刊》和《抗日特刊》。
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兵营,湖南的抗日救亡宣传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可谓深入和普及。 它对团结教育人民,提高湖南民众的抗日觉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催化作用,为全民抗战在政治上思想上进行了初步的动员。
感人至深:“我有铁血,可救中国”
“我有铁,我有血,我有铁血,可救中国。还我河山,誓把倭奴灭;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忍不住,心头痛,抵不住,心头热,起兮起兮,大家团结,努力杀贼”……
这首让人热血沸腾、血脉偾张的歌曲,出自著名的“湖南青年抗日铁血救国团”团歌。
湖南青年:组建“铁血团”以救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最感人的是“湖南青年抗日铁血救国团”(简称“铁血团”)成立,并于1932年组建团队赴沪参战的故事。
据湖南参事室原参事李致中回忆: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5日,长沙爱国青年彭楚珩、胡安悌等发起成立铁血团。他们在报纸上刊登启事《洒我沸腾之热血,荡彼东瀛》。启事如火星,点燃了爱国情绪的“干柴”。刊登不到三天,长沙应征参加铁血团的青年达200余人。李致中当时是安化萸江师范学生,看到启事后徒步从安化来到长沙,加入铁血团。
1931年10月5日午后,铁血团成立大会在第一师范举行,会场布置庄严肃穆,悬挂着“铁血杀尽倭奴”,“誓以铁血雪尽国耻”等横幅、标语。参加大会的团员和各界代表共2000余人。大会通电全国:“……以我辈之热血,誓与倭寇作殊死战。愿我全国同胞,一致奋起,共赴国难……”
当时有个叫杨达真的知识分子,看到成立大会热烈场面,心情激动,当场作歌一首,表达爱国之情。歌词是:“自古三湘多英烈,每逢危世伸奇节,前有灵均后船山,爱国肝胆照颜色……若道中华国可侮,除是三湘人尽绝……”
铁血团随后在湘潭、衡阳成立了分团,团员以青年学生为主,也有一些青年工人和店员参加,是湖南抗日爱国青年的总汇。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铁血团开赴前线修筑工事。原民国时期《湖南日报》(旧)于14日头版刊登大字标题:“旌旗白雪齐飞,志士山河共壮——铁血团大雪开往上海抗日前线矣”报道。由于长期不分昼夜在阴湿的地洞里工作,又缺少防护用品和雨具,男女团员患风湿、斑疹等疾病者不少,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的6月16日,铁血救国团援沪大队由苏州返抵长沙。
在铁血团的感染下,省内大中学校的学生都要求学习军事,以备杀敌报国的本领。湖南省体育界决定组建“学生救国义勇军”,在中等以上学校开展国防军事训练。
湖南退伍军人:愿重返战场杀敌
“九一八”事变后,湖南20多万退伍军人,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满,认为依靠“国联斡旋”,向侵略者“乞和”,“无异与虎谋皮”,表示愿意组织“湖南退伍军人救国义勇军”,重返战场杀敌。湖南各界在呈文和通电中,对南京当局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害民误国政策,提出了批评和忠告。
就连驻湘国民党陆军第35师,新编第31师的爱国官兵,目睹辽、吉两省即将沦陷敌手,也大有“国破家亡,近在旦夕”之感,强烈不满“不抵抗”政策,自发倾向抗日,要求政府“全国动员,对日宣战”。
湖南后勤人员:迎着炮火上前线
“九一八”后,除了铁血团、义勇军,以及湖南将领正面指挥军队浴血奋战外,还活跃着专从湖南奔赴前线的一大批后勤人员。1933年3月,湘雅医院数十名医务工作者,组织抗战救护队,在院长王光宇的率领下,奔赴华北战场,进行救死扶伤的工作3月至6月,湖南省公路局数百名技术员工组成“北上抗日汽车运输队”。据记载:公路局拨汽车34辆,分三批出发。3月12日,第一批汽车10辆,由欧阳资生、刘奇善率领出发。4月1日,湖南第二批“北上抗日汽车运输队”汽车10辆由刘启道、韩月谭率领出发,担任从北平运军械、军火至古北口、喜峰口,又从前线运伤员回北平,其中六辆汽车被日军摧毁。5月17日,第三批汽车14辆出发,车抵北平后,因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而返回。
同时,湖南作为战略大后方,承担了繁重的安置伤兵和难民的任务,仅长沙市接受伤兵就达1万多人,难民8千人,全省难民数以万计。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发动各抗日团体组成伤兵难民服务团,开展“服务军人难胞活动”,为伤兵洗衣、写信、读报、教唱救亡歌曲等。
1933年2月16日,由湖南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起,省会各界成立湖南航空救国会,推教育界名流胡庶华等11人为委员,积极“筹款购机救国”。长沙邮政员工集资购置“邮工号”飞机,省商会通知各市县商会成立机构“募捐购机”,长沙商会成立了以左益斋为代表的7人委员会,省会响彻“一片航空救国声”。
吾辈自强:抵制日货,国货救国
九一八发生后,湖南抵制日货,断绝供给,对日经济绝交,成为湖南抗日救亡的实际斗争。
抵制日货:对日经济绝交成最实际有效的斗争
9月22日,对日援侨会召集各界代表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反日,对日援侨会改为长沙反日救国会。 25日 长沙反日救国会召集长沙各界20多万人举行反对日本武力侵略辽宁示威大会,作出“团结民众力量,一致对日宣战,厉行对日经济绝交”的决定,使日本船只、五金商号、医院、银行等被迫停业。
同一天,湖南各界提出了五项对日经济绝交的措施:不供给日人原料;不买卖日货;不乘坐日轮;不为日人运输货物;不为日人服役。并成立专门机构抵制日货。
10月4日,长沙航运业决定,即日起不售日商“日清”、“戴生昌”两公司的轮船客票。日戴生昌轮船公司慑于长沙市民反日情绪,将其招牌偷换为华商“源通公司”进行营业,复被市民揭露。从此业务萧条,于1937年关闭。
为了加强领导,湖南人民抗日救国会特地成立了全省统一的专门指挥机构——经济绝交部。省会工人阶级自发组织工人义务调查队,巡回查禁日货;部分店员、商家参加“禁售仇货”运动;县一级抗日救国会成立了仇货检查委员会,各中学成立了仇货检查队,仇检会的负责人同时是抗日会的主要成员。湘潭、湘乡、益阳、常德、邵阳、岳阳、零陵、郴州、宁乡、醴陵、衡山、华容、沅江、新化、新田、沅陵等许多县市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围剿、打击贩运和销售仇货等非法活动。从1931年10月起,反日货斗争犹如春风烈火,在湖南全省普遍展开,并且掀起了阵阵高潮。
(抵制日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民族商业的繁荣)
1931年10月30日,学生仇货检查组200余人与湖南军人武德社配合,上街收缴仇货;1932年8月初,学生仇检队获悉有大批日货从岳阳、新市、汨罗、靖港等运抵长沙,即刻动员学生数百人,配合工人及爱国军警查缴了这批日货。为对流入省城的仇货进行“彻底清理”,1934年5月,省人民抗日会通令学生仇货检查组、工人仇检会与有关方面合作,编成70多个检查队,分长沙全市为6个区,对33条街道的“仇货”进行了大清检。
日本人经营的轮船、商号、银行和医院,由于人手缺乏,原料枯竭,生产陷于停顿,直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国货救国:为湖南近代工业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湖南人民的反日货斗争,发动面广,持续时间长,四、五年时间持续不断。一二九运动后,人们认识到:只有振兴民族经济,发展自己国家的工业,才能抵制日货。“湖南学生提倡国货救国会”于此时正式成立,用实际行动提倡了国货,继续进行着反日货斗争。
在“提倡国货 发展实业”的刺激下,湖南兴建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1932年至1936年的四年间,先后兴办的和比较著名的有国货陈列馆、湖南机械厂、湖南工业试验所、湖南锑业联合贸易处、湖南造纸厂、湖南炼锌厂、郴州协康铅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酒精厂、桃源冷家溪金矿等共数十家之多,且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设施。此前,这类近代厂矿在湖南是凤毛麟角甚或不曾有的。这也为湖南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南成为全国抗战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
来自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吹响了湖南人民抗日救亡的号角,在此之后,吃得苦、霸得蛮、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用生命和鲜血开启了“铁血救中国”的崭新一页。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颖 朱晓华 整合报道
资料来源:《求索》杂志1994年第1期、湖南日报、长沙地方志、抗日战争纪念网等
特别声明: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