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石家庄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没什么文化底蕴,尤其是饮食文化非常匮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世纪上世纪40年代的石家庄饮食~
由石门新报社出版、张鹤魂编纂的《石门新指南》(1942年出版)中曾记录了上世纪40年代石家庄饭店的5大口味种类——石门本地、京保、清真、山西、苏浙5大口味分类,宫保虾球、松鼠鱼、滑溜里脊、木须肉、软炸虾球都是当时的流行菜式(如今毗邻西大街的红星饭店还能吃到地道的滑溜里脊)。
其中,最有名的饭店要数正太饭店,正太饭庄始建于1907年,是石家庄现有最早也是唯一的法式小洋楼,在石家庄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1927年正式建市的石家庄还早20年。
不过因为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有限,饭店的烹饪水平大多比较般,做鱼全靠烧,做虾全靠烹,做菜就是炒烩,菜品没花样,和京津地区一比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解放前兵荒马乱加上各种赋税,很长一段时间在石家庄去饭店吃饭是要交税的,在家吃饭也要交税,所以不是当时的石家庄人不享受美食,是经济水平太低,有的人家果腹都成问题。
据文献记载,石家庄居民日常主食多以玉米山药为主——“石门风俗简朴,居常住户,多用饼子以为粮,因是四周种饼子之原料玉蜀黍者,弥望皆是”、“大山药亦石门附近农产物之一大宗”。比如常见的玉米面儿贴饼子,玉米面掺上高粱面、小米面、黄米面,做成中间中间厚两边薄的形状,然后贴在锅边上烤熟。
石家庄还有一种做山药的特色做法——“脔切为块,杂所谓小米、白菜,佐以油烟而煮之,味具咸甜,别饶风味,此特别之食法,京津殆未之前闻。本市人则与饼子并进,为午餐之常用品”。
所以上世纪40年代的石家庄普通市民,日常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面饼子配咸菜、粥,炒菜都很少,偶尔改善下伙食,就烩个大锅菜解解馋。
《咏石门平民食品》中也记载了当时石家庄最常见的10种大众小吃,而且大多流传至今,分别为:油条、豆腐脑、炸糕、煎饼、罩火烧、饼子、凉粉、扒糕、水煎包、豆浆炸果子。
油条+豆腐脑
炸糕
罩火烧
白凉粉
水煎包
炸果子
扒糕
豆浆
饼子
这10种小吃广泛融合了河北各地的饮食习惯和传统食品口味,不仅在当时,如今也是石家庄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没有现在早餐还坚持油条+豆腐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