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之的第141篇原创作品
受疫情影响,我们学商学院的读书会,一拖再拖,伙伴们太久没见面了,都想念的不要不要的。这不,有机会凑在一起,一见面自然是欢喜的。
这次读书会主题是每个伙伴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收获,给大家推送一本好书。
一开始暖场官习老师给大家带来新的暖场游戏,把大家带入放松状态。10个伙伴分成两组,大家把身上的物品(除了衣服)取下连接起来,看哪队的接起来更长哪队就是胜出者。我为了让自己队胜出,把丝巾解了不说,还把皮带也卸了。可见,在团队意识上,我还是蛮拼也蛮有献身精神的。我在想,放宽政策,如果允许把衣服脱下来,是不是更精彩呢。
玲艳说,这么多书,分享哪一本好呢?是的,好书太多,分享哪一本呢?考虑再三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这本《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因为我对这本书的感情很深,不单单因为它的原版跟我同年;也因为这是跟老公一起风雨无阻去宁波好几个月一起读的书;还因为萨提亚理论经久不衰,给很多人很多家庭带来可见的改变;更因为它是我在最无助的那一年遇到它,让我有了那么些方向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冰山理论,我们看得见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更深层需要解决的是冰山下的问题。通过人体雕塑来再现情境,让人能深刻体会到。
书中说交流一般有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一致性五种模式。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是讨好;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指责;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是超理智;忽略自己和他人,也没有情境是打岔。
当然,我们看得出来,这样的模式是不健康的。如何达成一致性沟通是关键。那觉察就是第一步。每个人都有价值感,积极或消极,问题是你是属于哪种?每个人都进行沟通,问题是,沟通是如何发生的,结果又如何?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问题是,哪种规则对他起作用,效果如何?每个人都与社会有联系,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结果如何?
这本书都能让你更深入去发现自己,家庭是每个个体的组成,社会是家庭的组成。我们每个成员变得更积极向上,变得善于沟通,善于表达了,那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会进步。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读这本书。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家庭生活方式,使我们能够在相遇时真正感受到对方眼睛里闪现出的光芒。
玲艳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抱怨的世界》。不知道你是否讨厌家人抱怨,可自己又常常处于抱怨的状态,抱怨交通阻塞、抱怨油价太高、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老公不赚钱、抱怨升职加薪无望、抱怨天气不给力、抱怨......
总是被抱怨情绪充斥的人,内心就无法舒展快乐,也无法让人亲近。因为抱怨者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可能离事实本身相去甚远。玲艳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正面思考,远离抱怨,好运就会发生。”威尔·鲍温说。安杰卢博士有句名言:“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那怎么做呢?使用的方法很简单,不是说21天形成一种新习惯吗?试试在手环上戴上一只紫色的橡胶手环,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直到他们能够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21天里,会逐渐注意自己的言语,并且有意识地改变它们,进而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并打造出崭新的人生。
这种方法有太多人受益了,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有紫色的橡皮手环,用一根普普通通的扎马尾辫的发圈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试试吧,或许会带给你惊喜,不是或许,是肯定哦!肯定!!
碧珍说:从加班到96再到“内卷”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越来越忙碌?《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精简当前的事情。
因为做加法是我们的本能:人类有展示自身能力的本能、天生获取物品的本能、感受相对数量的本能。加法定义了最早的文明,中国古长城、埃及金字塔等,都是一点一点累加才成就了伟大的文明。
“场”的影响让人们忽视减法,人们都希望锦绣繁华。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希望收入增长、寿命增长、阅历增长等。所以,加法和减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佳方法,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我们也应该试着思维反转,试试减法,你背负太多会很累,试着放下一些,抓住一些真正需要的,放弃掉可有可无较为累赘的包袱,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
《减法》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人们喜欢做加法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了一套减法思维法则,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在有限的人生中轻装上阵。
确实,断舍离、留存道等等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让我们在杂乱中学会取舍。
超超说,现在社会大部分人,没耐心,易发怒,爱拖延,为利益不择手段,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呢?
鲍鹏山教授写的《好的教育》提到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鲍教授说: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
一般人理解的教育,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领导力等等。
这本书引用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可以让一个人发生变化。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你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
超超学习国学3年,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理解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他总结很多书籍里面写了很多的套路,方式方法,其底层逻辑,就是让自身强大,让家庭幸福,让团队更强,让社会更和谐。这不就是国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超超认为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所以他强烈推荐《好的教育》!
习老师说自己最近在读《张其成谈易经》,虽然读得慢,又读得不多,但是很是受益。看看她手中的大部头书籍,把我吓了一跳,我怕是不敢读,也读不懂。
我不懂易经,感觉易经就是八卦,八卦很是玄乎的。说真的,我没听懂习老师的分享,因为《易经》太过高深莫测,所以特地去脑补了一下。
《周易》即《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当然,看上面文字更是让我对之感到玄之又玄,要读懂这么博大精深的书籍,怕是难之有难。但是如习老师分享一下,读不懂原文,就听大师张其成来谈谈,或许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了。
《诗经》被誉为“世上至美的书”,凝结天地之初的质朴。流传两千多年的诗经能被不断传唱,永不老去,那是它内含不老情怀。
就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里描述的那样,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为他们是少年。
本书撷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40篇,分为“美眷如花”、 “君子如玉”、“佳期如梦”、“烟火人家”、“浮世人生”五卷。
爱维说自己喜欢这本书,淡绿色的纸张让人读起来特别舒心,里边的一段文字让她印象深刻:喜欢几米的漫画《希望井》里的一段话:“我掉入井中,最深的绝望时,却低头看到了满满的性格。生活总是给我们接二连三的困难,让我们疲劳绝望。但是换个姿态来看待,你会发现即使身处绝望,你的周围还是会有最美的风景。”
爱维跟我一样,喜欢参加读书会,但是很害羞,不敢人前发言。但是一次次的磨练,让她在不断突破自己。
认知税,源自于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由“认知迭代”引发“行为迭代”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的觉局限性,俊丽说自己一开始觉得营销管理、产品经理这样的书籍与自己无关,读了《认知税》后才知道其实不然,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人生路上的各种“被骗”,是因为认知不够,造成各种损失;推销产品没法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只是为了推销而推销。
说通俗点,“认知税”其实就是“智商税”。为了少走弯路,少交“税”,我们每个人就必须提高认知能力。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未来要么你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要么你就现在打越来越贵的认知战。未来你想要拥有更多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认清自己的水平,提高认知的层次和维度,创造个人价值。
俊丽说这书读起来不是太轻松,她读得很慢,但是非常受益,放在床头,每晚读上几页,然后在品味中慢慢睡去。
春燕说,有次外出活动,玲艳跟她说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大意是这样的:春燕啊,这个小钱不要赚了,我们去干大事,挣大钱去。
她说自己做过很多职业,电影的服务员、水果店服务生等,累死累活的就那么些钱。而玲艳辞职后一个人单枪匹马一个季度就赚了一年的钱,对她有更大的触动。
春燕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结论是:因为玲艳有个有钱人的脑袋。
不改变思维模式,一个小时只能转几十块,最多一百块,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自然钱就非常有限。通过学习,思维转变了,人才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钱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春燕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下,她觉得这本书是两年来对她启发最最深的一本书,让她认知大大提升。她时不时会用左手摸着自己的脑袋,对自己说:这是有钱人的脑袋。
另外她还给大家分享了东野圭吾的《秘密》,全书只阐述了一个成功的法则:吸引力法则。春燕理解:我们能吃到美食是我们吸引来的,而我们今天生病了去医院也是自己吸引来的,跟老公的跟孩子的关系不好,也是自己吸引来的。
她说自己通过写日记觉察、践行,把吸引力法则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正是因为相信美好的东西会来到身边,可以去好好享受,所以虽然很忙还是忍不住来参加读书会,跟优秀伙伴一起成长。
09 玲玲分享袁黄的《了凡四训》玲玲给我们分享的是《了凡四训》,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袁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
了凡先生遇到算命高人——孔先生,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孔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孔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了凡按照孔先生的活法生活,自然他的命被算死了。
后来了凡先生又遇到真正的高僧云谷禅师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袁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指点,通过亲身践行,彻底改变了他原有的命运,按照孔先生的占算,了凡先生原本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当一个小县官,也没有子嗣。结果,改运后却活到了74岁,当了高官,也有了儿子,而他的儿子也很贤能地考上进士,继续光耀家风。
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让你要多积德,积善德。命运是有定数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10 董倩分享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小董是我们的新伙伴,她一点不拘谨,坦然上来分享,是被这么热烈的氛围感染了吗?反正比我第一次参加活动时不知道淡定多少呢,真棒!
她给我们推荐的是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难重重。这书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担当、学会感恩,主动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堪和磨难,厘清事实,解决问题。这条路少有人走,但是正是因为走的人不多,我们更应该勇敢地走下去,直到我们慢慢成熟起来。
我们的心灵越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当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越来越充实快乐!
伙伴们分享的书籍看起来不一样,但是说到底都是关于认知,只有自己的意识改变、认知改变,才能真正地做到改变,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印度教有句箴言:“高贵并不在于比其他人优越多少;真正的高贵在于比从前的自己优秀。”
“即便现在的你,一直是一颗普普通通的小星,辛苦劳碌,默默无闻,也要努力擦亮身上的尘埃,能多亮就多亮。让自己能看见自己的亮,一点一点,试图去照彻前方的路。”
我们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可改变,但是面对事情的心态可以改变。相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新的自己。
生命的每个瞬间
等你去发现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易之,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救护培训师/婚姻家庭辅导员/007践行者/樊登读书践行者/《先声夺人》朗读圈发起人,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通过写作记录轨迹,通过圈子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