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走了,她留给岐山永远的乡情
文/风云奇观
正月十七早晨,天亮了,我拉开窗帘,站在阳台上透过阳台玻璃窗,看见外面天上飘起了小雪花,远望,对面秦岭山脉沟沟坎坎和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偶尔可以看见的高压电线杆上都是一片白茫茫的,近观,房顶上、树梢上、各种建筑物上,到处都是积满了白雪,一眼望去,整个世界仿如是一个银色的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个春节终于过完了,正月十五之前,送走了走向各地的家人们,正月十六晚公益爱心管理团队和庆典活动全体主办人员在一起团聚,共祝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吃完早餐在家打扫完屋内卫生后,这几天脑海里一直记着的一件事,瞬间就勾起了我思绪万千,,,
就在过年里的前几天,早晨起来,打开手机,瞬间映入眼帘的是《书房沟》的作者,我国宝鸡著名作家李巨怀先生发出来的一条消息【两度获得矛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张洁先生一月二十一日在美国逝世】,当时眼睛看了一眼也没有特别注意,后又看到李巨怀先生写的回忆缅怀张洁先生故去的文章《两次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那个岐山姐姐走了》,于是,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看了李巨怀先生的缅怀张洁先生故去的文章,直到这时,我才彻底回过神来,啊!原来是张洁先生在美国逝世了,享年八十五岁,,,瞬间,我的脑海里就想起了去年入冬不久,我去书房沟草坡村和原蔡家坡铁中过去的扶轮中学旧址的情景来了,,,
在岐山县蔡家坡,有个龙泉寺,在龙泉寺下边有个村子叫草坡村,草坡村有个不大的黄土沟叫书房沟,书房沟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令狐村,是李巨怀长篇小说《书房沟》原形地,也曾是蔡家坡老铁中旧址。
蔡家坡铁中创立于1929年,原名是“铁道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抗战时期西迁汉中,后移至书房沟(草坡村)龙泉寺。1950年2月扶轮中学更名为蔡家坡铁路职工子弟中学。草坡村是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当代著名作家张洁的故乡,张洁的母亲在扶轮中学曾教书,她曾跟随她的母亲在草坡村生活了十一年。张洁童年时代挖荠菜,捡麦穗的地方既《捡麦穗》《挖荠菜》的原形地就是草坡村所在地的书房沟,张洁也曾不止一次地深情写到,我的故乡是草坡村。”
书房沟被诸多媒体誉为“宝鸡第一文化沟”是岐山县文脉地之一。在这里,有着老蔡家坡铁中暨原扶轮中学遗址,现在已被当地立碑作为纪念保护。
我曾经在文革中一直到现在,多次去蔡家坡老铁中暨“郑州扶轮中学”旧址去过,也当年曾经在蔡家坡老铁中食堂就餐过,对那里发展变化也很熟悉。
多年以来,对于张洁先生的故居只是在最近一两年来从图片上看到,但是,还没有真正到过她的故居特别是那两孔窑洞前去瞻仰过。每一次去蔡家坡老铁中,都错把其它看见的窑洞误认为是张洁先生的故居,直到去年十一月份,我再一次到蔡家坡铁中遗址和龙泉寺的时候,碰见当地两个村民让他们看了李巨怀先生在张洁先生故居那两孔窑洞前的合影,他们给我详细介绍后并指引我具体位置后,我才豁然开朗到了现场后看见才真正知道的。
当时他们告诉我后,我就推着小轮车走到上面的一个梯田台阶上,一看都是墓地,也没有找见看见,于是我就又返回龙泉寺上前面的地边上,他们在远处又告诉我,不在那个台阶上,在下面走不远就是,于是,我就又推着小轮车沿下坡羊肠小道右拐下去一个台阶后才看到了张洁先生那两孔窑洞暨故居的地方,我很详细的用手机录制视频,然后仔细看看这两孔窑洞的情况后又返回龙泉寺,这两位和李巨怀先生一个村子里的人当时告诉我,他们都比李巨怀先生大十几岁,都是老者,有一位还在当年为蔡家坡铁中立碑时,在现场亲自为那块石碑立碑做过泥工师傅,他们拿来钥匙把存放老铁中碑文的房门打开,我进去仔仔细细围绕这个碑文进行手机拍照和录制视频,原来准备去那个像是笔架山柱子的地方看看,但是由于天色已晚,加之不知道具体位置和路线,所以就没有继续寻找。
张洁先生故去了,她虽然走了,但是,她的《捡麦穗》《挖荠菜》等作品,永远留在了岐山这个有着三千多年周文化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留给了我们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岐山人的那份“乡情”难舍难分,留给了她对我们岐山这片深情的土地永远的一种情怀,一种永远铭记在心里的那种“思念””之情!
张洁先生,一路走好!岐山儿女会永远记住你的!安息吧,张洁先生!蔡家坡草坡村,我们会经常去看望瞻仰您的故居的!
在此,也希望有关部门赶紧关注和修复张洁先生的故居,都呼吁了好几年了,现在还是原样没有变化,希望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赶紧在这里建设一个书房沟文化公园,建立一个蔡家坡老铁中暨“郑州扶轮中学”和张洁先生纪念馆,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这里并深切纪念缅怀张洁先生和纪念老铁中与书房沟发展变化的历史!
风云奇观
2022年2月17日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