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声称是从实力的角度与我们说话,拜登还说在他的任期内不会允许我们超越美国。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声势背后,其实是美国人深深的恐惧。
因为他们认为,一旦那个东方大国超越美国之后,也将如他们一样称霸世界,用武力、经济、文化甚至战争等手段迫使其他国家俯首听命,最终将一国的利益置于各国之上,让全世界都成为其藩属国。
这可能是美式的霸权主义范式,从他们的文化基因中,恐怕最理想的世界图景也就如此了。他们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王道思想,正如他们无法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有王道思想,也有霸道思想。甚至在相当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以王霸相杂的方式对天下进行治理。但无论霸道还是王道,统治者都是以天下之父兄自任。
中国古代的霸道,与今天的美式霸权主义,能够等而视之吗?
中国古代的霸道霸者,伯也,伯就是长子。霸诸侯,意味着担负起所有诸侯国兄长的责任,保护弱小的国家,惩罚违礼的国家,并且团结起来抵抗夷狄的侵犯。齐桓公在管仲等贤臣的辅佐下,所提出的最鲜明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存亡续绝”。
尊王攘夷,表面看是拥护周天子的领导,联合起来抗击游牧部落的侵犯。而其实质,是尊奉共同的文化,即周代的礼乐文明。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具有人文高度的文明。所谓人文高度,简单讲,就是人拥有独立而神圣的人格,人与人之间因为爱而互相尊重。这样的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敬老。
所以,当一个社会频繁发生年轻人袭击老人的事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国家到底是不是人文的国度。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什么国度呢?
存亡续绝,表面看是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贵族的权力。其实质是,继承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圣贤的祭祀。这种做法与周武王“兴灭国,继绝世”一脉相承。周武王在得天下之后,分封黄帝后裔于祝、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国,封夏之后裔于杞国,商之后裔于宋国,分别祭祀黄帝、尧、舜、禹、汤等上古圣王,是为“二王三恪”。
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存亡续绝,在当时的周天子统治天下不力的情况下,确保了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避免百姓惨遭夷狄部落的残害。正如孔子说的:“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华夏文明早就消失了。
孔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齐桓公在没有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多次把各诸侯国团结起来,这是管仲的功劳。他的仁德值得赞许。
我们理解了中国古代的霸道,再对比今天美式的霸权主义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的口号是“美国优先”,“上帝保护美国”。从依靠屠杀印第安人扩大地盘,到剥削奴隶发展经济,分裂甚至侵略其他国家以确保自己的利益。
他们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策动“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让别的国家都乱起来,并从中渔利,包括利用金融和网络手段攫取全球的经济成果和资源。这一切,都为了满足其一国之私利。
从美式的霸权行径中,我们哪里看到一点文明的影子?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本文并非要赞美霸道。恰恰相反,在孟子眼中,管仲和齐桓公行霸道是耻辱的。虽然他们在客观上延续了华夏文明,但是他们错失了施行王道的机会,应该受到批判。
霸道犹且受到亚圣的批判,何况脱胎于丛林法则的美式霸权呢?
让我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批判管仲,并指出行王道之途径的。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公孙丑问道:“老师您如果在齐国担任要职,是否有希望重现当年管仲晏子的功业?”孟子说:“您可真是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而已。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有人问曾西:‘我的先生您与子路谁更有贤德?’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先父敬畏的人。’那人月问:‘如此,那么您与管仲谁更有贤德?’曾西生气地说:‘你怎么能拿我与管仲相比呢?管仲遇到贤明的国君,独得国君的信任;他执掌齐国的国政,又是那么长久;但是他的成就却是那么平庸。你怎么能拿我跟他相比呢?’”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孟子接着说:“管仲这样的人,曾西都耻于与他相比,而你认为我会钦佩他吗?”公孙丑说:“管仲凭借国君的力量成就霸业,晏子凭借国君的力量显名于世。难道管仲、晏子这样的作为还不值得钦佩吗?”孟子说:“凭借齐国行王道,易如反掌。”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公孙丑说:“照这么说,学生更加疑惑不解了。以文王德性之高,而且活了一百岁之久,仍然没能完全取得天下;直到武王和周公相继有所作为,然后才使礼乐文明大行于世。现在您说王道好像很容易似的,难道说连文王也不修复效法了吗?”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孟子说:“文王怎么能比得起呢?商朝从商汤传到武丁,出现过六七个贤明的天子。天下拥戴商朝很久了,时间越久越难改变。所以传到武丁时,虽然政治有些混乱,但是他很轻易便扭转了局势,恢复了商朝的影响力。后来传到纣王,离武丁朝并不太久,世家贵族的优良传统,民间崇尚的良好风俗,还有所保留;在朝堂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贤人,共同辅佐纣王。因此,纣王的政权延续了很久才失去。每一尺土地都属于商朝所有,每一个百姓都是商朝的臣民,在这种情况下,文王仅仅依靠百里的方国而崛起,所以很难啊。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你们齐国人不是说嘛:‘做事光有才能不行,还要凭借有利的形势;种地光有锄头不行,还要等待播种的节气。’现在的时势变了。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夏朝、商朝、周朝最鼎盛的时期,其国土面积也没有超过千的,而现在的齐国已经有千里之地了;百姓村落众多,鸡太之声相闻,从国都一直延伸到国境,齐国的民众也达到了三代时的规模。不需要再拓展疆域,不需要再增加百姓,只要行仁政就会成为天下的领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而且天子不能行王道,从没有像春秋以来这样久的;百姓苦于暴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饥饿的人不挑吃的,口渴的人不挑喝的。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孔子说:‘德政的对人心的影响,比驾着马车传达政令的速度还快。’今天这样的形势下,万乘之国行仁政,百姓热烈拥戴,犹如把他们从倒挂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因此只需付古人一半的努力,功业就会达到古人的一倍,只有现在的形势下才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