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起源于1918年成立的“科恩—布兰迪—科恩电影销售公司”,该公司是由杰克与哈利·科恩兄弟,以及杰克的好友乔·布兰迪共同创立。1924年,科恩兄弟买下了布兰迪的全部股份,并将公司改名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哥伦比亚)一词是对美国的经典称谓,也是将美国进行拟人化(女性)描述的习惯性说法之一。哥伦比亚曾经位列好莱坞传统八大电影制片厂(五大+三小)中的“三小”,成为好莱坞制片厂中最先将业务延伸到电视领域当中的公司。1989年,哥伦比亚被日本索尼集团并购,成为旗下的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专门从事电影制作和发行业务。
提到哥伦比亚公司的Logo,人们最为熟知的毫无疑问是那个类似于胜利女神像造型的“手持火炬的女郎”。不过,在公司于1924年成立的时候所使用的Logo并非是“火炬女郎”,而是有点像是“战斗女神”:一个古罗马的女性士兵头带花冠,身披长袍,左手持盾牌,右手拿一串稻穗,大有“战争与和平同在”的意味。
1928年,“火炬女郎”代替“战斗女神”,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公司的Logo。在漆黑的背景前,一个有点像是“埃及艳后”造型的黑色头发女郎带着头巾,右手举起火炬,一面美国的星条旗缠绕在她的腰间,其中的条状部分垂在右侧,而画有星星的部分则搭在她左侧肩膀和左臂上。此外,“A COLUMBIA PRODUCTION”的文字形成了一道半圆形的拱门,出现在“火炬女郎”的头顶。
1936年,哥伦比亚片头的“火炬女郎”发生了明显变化:女郎的头巾被取消,而脚下则被加上了一个底座。她身上披着的美国国旗,其中的星星部分被淡化,变得不是很明显。不过,最显著的变化,一是整个片头的背景变为蓝色的天空和白云,另一个则是文字部分只剩下橫置的“COLUMBIA”,而且字体变得相当巨大。1961年至1976年间,这一版片头为了应对宽银幕影片的要求被拉宽,但是整体设计未发生变化。
1976年至1980年,哥伦比亚公司启用了动态版的“火炬女郎”片头。片头的一开始仍然出现的是“火炬女郎”,不过随着镜头的上移,画面逐渐聚焦在火炬发出的光线上,并最终演变为一个中间发着白光的半圆形蓝色标志,下面则带有“Columbia Pictures”的文字。
到了1981年,动态版的Logo又发生了变化:“火炬女郎”的形态变得有些模糊,而她所站的底座变得很大。她手中的火炬在云端忽明忽暗,而“Columbia”和“Pictures”则分别出现在女郎的左右两侧。不过,这里“火炬女郎”的身姿产生了一些扭动,神似可口可乐专利的玻璃瓶造型,或许预示了不久之后哥伦比亚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的并购事件。
关于哥伦比亚公司Logo中“火炬女郎”的真实身份,历史上众说纷纭。曾经有十几位女性声称就是“火炬女郎”的原型,而好莱坞女星贝蒂·戴维斯1962年的自传、1978年的《人物》杂志和2001年的《芝加哥太阳时报》都对“火炬女郎”的来源有着自己的说法。不过,1992年重新版的Logo其人物来源却有据可查。当时,哥伦比亚公司聘请新奥尔良艺术家Michael J. Deas重新设计一版Logo,而后者则雇用了一位为报纸作画的女性Jenny Joseph作为模特,利用午餐时间画了一幅油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版的“火炬女郎”。当时,Jenny Joseph手上举着的就是一盏普通的台灯,上面有一个倾斜放置的灯泡,而在她身体右侧,还有另外一盏射灯用来照亮她的身影。这个Logo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当中未发生重大变化,只是在“火炬女郎”脚下的文字变成了“a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company”,用来表示哥伦比亚公司目前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