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在山东滨州市滨城区第七中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要,邀请了各未来学校实验区、“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代表以及高校院所、智库、教育学者、教师代表等,围绕“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的规划、建设与特色发展路径等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为学校形态变革创新建言献策,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更好汇聚发展力量,与大家共同分享本次交流会上的精彩发言,未来学校研究院策划并推出“‘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名家观点”栏目。今日刊发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周岫彬在“专家面对面: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环节的访谈内容。
周岫彬
作为航天科普专家,周主任从航天赋能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享,航天科技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很好的与教育结合,尤其是以航天精神为核心的航天文化,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品牌建设方面有显著作用,学校航天特色教育的普及发展,可为学校赋能成长提供助力。
01
航天人才成长与培养四要素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火星探测、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空间站建设等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连续成功,标志着我国正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中国航天出了很多人才,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现有32位两院院士,国家级大国工匠是最多的,已经有五位,另外,培养出的国家部委领导以及省部级领导包括省委书记、省长有十几位。
航天人才是如何培养的呢?在2010年前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组织做了一项航天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把航天人才划分成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和大家五类。
骨干
在一线能够独立承担或带团队承担一项或几项具体工作,比如工程组长。
专才
比如刚才讲的大国工匠,在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水平很高。
将才
比如航天一些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这样的人才叫将才。
帅才
如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北斗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大型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以及系列火箭的两总,这都是帅才。
大家
在我们中国航天历史上,目前公认的大家是钱学森钱老。
这是航天人才结构。我们选取上千个有代表性的样本,研究一年左右,通过构建胜任模型,进行胜任素质分析,提炼胜任素质特点,从中总结分析。最后得出航天人才成长规律的一个重要结论:航天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是航天系统工程实践。这是第一大要素。
第二个要素或维度,是知识传承机制。此机制具有什么特点呢?师傅带徒弟,师徒制。大学毕业到了单位以后,首先要指定个师傅,跟师傅学习。好师傅肯定能带出好徒弟,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是其中一个特点,另外还有知识分享机制等。
第三是航天人才是在协同、协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航天工程项目都是典型系统工程项目,与我们通常说的项目式学习类似,航天人在项目中锻炼成长,这就需要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协同。
第四个要素是为航天人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使每一个人都有盼头,有一个完整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
最后,航天人才是一专多能、多岗锻炼出来的复合型人才。他既要在某个领域做的专,同时知识面要广,能力较为全面。
02、航天赋能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塑造特色品牌
首先,航天这个主题,不光是青少年,就是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关注。问孩子最喜欢什么?普遍的回答首先喜欢动物,其次便是太空,比如外星人,所以他们感兴趣。
第二,航天科技涵盖面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科技,包括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航天的存在,正因如此,它会比较容易和人才培养结合。
第三,中国航天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航天专家很多,院士专家、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还有几十万航天科技工作者。粗略地估算,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航天科技人员大概有15万人,这都可以为教育赋能,为创新人才培养赋能。
另外,航天有可供参观、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比如航天的各大发射基地、科研院所都可以参观和观摩,科研院所里面很多科研项目也可以对中学生开放。
最后,航天有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以航天精神为核心的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如果融入到教育过程里,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价值更大。
★航天如何赋能学校教育?
总结起来,就是要让学生成长,让教师发展,建立航天特色学校品牌。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实际上就是这么个大平台,选择一批学校进行航天特色学校建设。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开发相关的课程,我们管它叫“航天项目式”课程,它如果能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科各知识点很好的衔接起来,这个项目就更有价值。它如果能够进入中小学课堂,有课程基础后,就可以开展教师培训,这也是“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的重点之一。教师培训,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航天专家可以到学校,教师们也可以到北京,到航天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让老师能够讲述这些课程,赋能教师发展。最后学校通过推动航天特色教育,塑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学品质提升,赋能学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