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这个"南阳"在哪里?(南阳什么地方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4 14:52:1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231    评论:0
导读

这个"南阳"在哪里?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吗? 在南襄两地对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南阳的地理归属历史争议中,"襄阳说"的专家、学者们把"南阳"认定为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地方。 持"南阳说"的专家、学者们认同诸葛亮


这个"南阳"在哪里?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吗?

在南襄两地对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南阳的地理归属历史争议中,"襄阳说"的专家、学者们把"南阳"认定为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地方。

"南阳说"的专家、学者们认同诸葛亮本人说,他们把"南阳"认定在诸葛亮本人确认"今天下三分"之三国鼎立及郡县划治割据现状已确定,即公元227年的三国南阳郡,其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地区,辖14县。

诸葛亮认定的"南阳"果真是"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吗?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南阳从何而来?这个南阳在哪里呢?

1、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居草庐"

黄陵庙古碑记载:诸葛亮曰"仆躬耕于南阳之亩"——"居草庐"。

诸葛亮又云:"操困于南阳"——曹操与张绣宛城之战,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地历时三年。

诸葛亮曰"荆州北拒汉沔"——南郡北界汉水

2、陈寿曰"亮躬耕陇亩"。

陈寿亦云"亮躬耕于野"。

陈寿曰:"孙坚比至南阳"——孙坚至宛城杀南阳郡守张咨。

陈寿曰"张绣在南阳"——张绣驻防宛城。

陈寿曰:"甘宁因居南阳"——甘宁居宛城。

陈寿云:《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这是张绣、刘表收复南阳(宛县)、章陵县的记载。

3、《后汉书》云:四年六月,汉起兵南阳至昆阳。刘秀起兵宛城(宛县)——南阳(宛县、宛城)、昆阳(叶县)同属南阳郡。

《后汉书》记载汉安帝“道寝疾,自南阳还。至叶,崩”。

《后汉书地理》:"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4、《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还有光武帝刘秀“幸南阳”的记载:

(建武)十一年(乙未、三五)春,三月,己酉,(光武)帝幸南阳,〔考异曰:帝纪:「己酉,幸南阳,庚午,车驾还宮。」上有「二月己卯」。袁紀:「三月己酉,幸南阳。」以长历考之,二月壬申朔,己卯八日也。己酉、庚午,皆在三月。盖帝纪「己酉」上脫「三月」字。今從袁纪。〕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宮。

《资治通鉴》清楚表明,光武帝“幸南阳”的同时还“幸章陵”。时章陵为南阳郡属县,非章陵郡。司马光将“南阳”与“章陵”并列,是指这是两个地方,所以,这个光武帝的“幸南阳”毫无疑问也是代指郡治宛县。

5、李白游南阳留下名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6、唐代白居易游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庵留下如此诗篇:

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贤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外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

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7、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许浑《南阳道中》:“荒草连天风地动,不知谁学武侯耕”。

9、胡曾《南阳》诗云:“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10、如杜甫的《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1、汪遵《南阳》曰:“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12、成都武侯祠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碑文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13、勉县武侯祠795年唐碑记载:诸葛武侯"腕足南阳"。

14、宋祁的《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

15、黄庭坚~夜观《蜀志》:“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

16、宋华镇《咏古》“兴平昔丧乱,豺狼恣吞攫。雄才卧南阳,盘桓寄云壑。”

17、陈与义《次南阳》“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摧。”

18、王十朋《诸葛武侯》“卧龙起南阳,不为鼎一足。”

19、杨亿 《成都》“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

20、岳珂《睡起》“南阳一梦何关醉,自爱终身作卧龙。”

……


编后:

一、南阳的历史传承及其渊源

《史记》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县即名南阳。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后鄾、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战国后期秦“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史记》记载“南阳西通武关”。

二、秦置南阳郡历史沿革

案(一): 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

案(二)《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案(三)《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其他相似的记载还有《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案(四)《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案(五)《元和郡县志》也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荆州可以代称南郡。

案(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

案(七)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以上史料为什么会有"汉水以北"或"汉水以南"这样的边界方位记载?这是缘于南阳郡和南郡交接边界的这一段汉水趋于东西走向的特殊性。

汉水在南阳郡境内和南郡境内的河段属于东南走向,只有“茨河—东津”间的汉水趋东西走向,两郡在此交接并以汉水分界南北。此处分界可以与文献中所载的:“汉水以北(或汉之阳)为南阳郡,汉水以南(或汉之阴)为南郡”互相印证。两汉时的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分界著述清晰,没有相互交叉辖制的记载。

所以,对于秦置及两汉时期的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地标分界南北,自秦、汉之始及后来的各朝各代都是这么认为的,历史史著、文献也是这么记载的,这是对两郡的汉水边界的共同历史认定。

案(八): 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的改变,始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汉丞相曹操占据南郡北部后立襄阳郡,割走南阳郡山都县划治给襄阳郡(《襄阳府志》记载):惟时郡境,北界汉水,西界万山~汉水以北之邓县西临襄阳郡山都县),又分南阳郡西部八县设置南乡郡 。

综合以上史料文献辨析:东汉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曹操立襄阳郡后,襄阳郡有跨过汉水以北辖治山都县的记载。

三、辨析三国时南阳郡历史沿革

三国时代的南阳郡,更无可能辖治汉江北岸一带。魏黄初公元222年置义阳郡,邓县南部邓城置县(樊城一带)、同鄾县、山都县归属襄阳郡,邓县北部亦邓县划治给义阳郡。南阳郡居义阳郡以北(新野县边界以北),已无法隔着义阳郡、隔着邓城县去辖至汉水。陈寿和诸葛亮了解曹魏置襄阳郡、义阳郡、南乡郡这些行政区变化吗?当然知道。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奏章里曰"躬耕于南阳",而这个南阳亦是义阳郡以北的南阳郡,故陈寿著述"邓艾,义阳棘阳人(新野县东北)"等,却没有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南阳做任何特别注释。

案由:《三国志》中的人物籍贯,许多人以为是以晋初的行政区划来表达,亦谬也。

魏晋两朝衔接,本身行政区划就是大部沿用大体相同,因此容易给人错觉。

实际上,陈寿《三国志》中是用东汉、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来表述人物籍贯的。《襄阳府志》和《襄阳县志》等文献记载,也是按照魏置划治,记载行政区变化的。

案《三国志》:【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实际上晋泰始元年(265年)以山阳郡置高平国,如果后来陈寿以晋初行政区划书写人物籍贯,当写为:李典,高平钜野人也。

又案《三国志》:【许禇字仲康,谯国谯人也】,事实上晋初无谯国之封,只有谯郡。谯国乃魏黄初元年(220年)由郡改为封国,实为三国行政区划。

再案《三国志》:【雍州剌史郭淮遺广魏太守。】,“广魏一名,晋泰始中已更名为略阳"。

由此可见,陈寿《三国志》中的人物籍贯的行政区划界定,乃东汉、三国时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是用”义阳"来表达人物籍贯,如义阳魏延

胡三省注:魏文帝分南阳郡立义阳郡,又立义阳县属焉;此在延入蜀之後,史追书也。如果义阳终废,则当追书"南阳"。说明司马光及胡三省手里没有义阳废置的。

所以,我们可以由"义阳棘阳""义阳新野"这些描述中得出结论:魏置义阳郡,包含"新野""棘阳"。

再考《三国志》"邓艾,义阳棘阳人,甘露元年进封邓侯。"按常例三国时封爵之制多以本郡邑为封土,则艾之邓侯封邑当以邓县为主,艾之为义阳人也,反推之,邓县亦属于义阳郡焉。

综合上述,魏义阳郡当为东西贯通分割旧南阳郡的一个大郡,未废,应包括新野、棘阳、邓、穰等县在内,郡治可能就是新野(新野亦曾为魏荆州治所)。

钱大昕"晋义阳郡当是因魏之旧耳"之论,然也。

《晋书》云义阳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考《三国志》黄初三年(222年)改封章陵王据为义阳王,又有景初元年(237年)十二月己未…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

因此,义阳郡“黄初三年置而景初犹存的说法是为正确"。

但对于曹魏曾废义阳郡的"说法"似为不妥。

案司马彪《战略》中:“景元二年春三月…使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此处义阳南当为《三国志》中分襄阳郡之鄀所言之"鄀"地也。说眀魏义阳郡在景元二年(261年)仍是存在的,此时距晋武帝开囯泰始元年(265年)仅四年时间。

而对于晋义阳郡为太康中置的说法来自《晋书地理志》,谬也。《文献通考》与《通典》俱云:"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

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记:"按武帝泰始元年即封从伯父望为义阳王,是义阳置郡不始于太康当是因魏之旧耳,叙例以为魏文帝置",钱氏在此清楚地表达了对正史记载的疑问。

案《晋书卷三十七》:“义阳成王望,字子初……武帝受禅,封义阳王,邑万户,给兵二千人"。

又案《读史方舆纪要》:“晋武帝泰始元年,封从伯望为义阳王,治新野,领义阳县"~足见钱氏的说法是有所根据。

周振鹤先生曾指岀: "泰始元年司马炎行分封"。

田余庆先生亦曾指岀:“西晋诸王,或随例于太康初年就国"。

从两位先生的话语种可以推测出这样的结论:泰始元年司马炎即大封诸王,但各种各样的原因,诸王大多是太康年间就国,导致了后世人误以为一些郡国为太康中置,或如义阳郡。

再观《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中,咸宁三年,即太康元年:"其无官者,皆遣就国。諸王公恋京師,皆涕泣而去。"

此条也说明,泰始初封王后,诸王大都赖在京城,太康年才迟迟就国。

故从以上史料文献辨析,三国时的南阳郡居义阳郡以北,南乡郡以东。

三国两晋:三国时,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三国时的南阳郡,入晋朝时名南阳国,治南阳城,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

从上面史料文献辨析:三国时的南阳郡隔着义阳郡、襄阳邓城县,不能辖至汉水。

而假如诸葛亮自谓的"躬耕地"在三国时南阳郡郡境之外,于东汉时南阳郡境之内的其它36县任何一个地方,作为一个西晋史学家,以治史严谨而著称的陈寿一定会采用以魏置义阳郡、南乡郡、襄阳郡这些行政区划治变化来记载。陈寿一定会对"南阳"做一个标注,而注明地标所在地。所以,东汉时南阳郡与三国时南阳郡的重叠区域的一致性,这个"南阳"符合诸葛亮认定的"躬耕南阳"郡望,符合其"迩来二十有一年矣"南阳郡望认定。

这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曰"躬耕于南阳",而唯一能够把"躬耕地"郡望所属表达明白的三国南阳郡,这一点也符合陈寿或以东汉行政区、三国当时魏置行政区来记述三国相关人物的记载历史办法。

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郡望,就是三国现状划治下的南阳,这不仅是一个三国军事家对"今天下三分"的行政区划治现状认定,更是智慧体现在多年以前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时,对行政区现状划治的这一种认知存在。即或这个"南阳"迩来二十年有一矣",但这个"南阳"在三国时依然有自己的郡望及行政存在,而不是被分割出去多年的东汉南阳郡所属的那些不再称呼为"南阳"的地区;若不然,诸葛亮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南阳郡望"说清楚?

习凿齿自谓:"襄阳有孔明故宅",《资治通鉴》亦曰:"(建安)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故宅就是亮家、就是襄阳隆中,所以"号曰隆中"归属襄阳辖治而不是南阳邓县。习凿齿自谓:"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亦否定汉水以南的"号曰隆中"归属汉水以北的时南阳之邓县所辖。

故《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一条逆反历史边界记载的伪历史论述,这是一些人为了附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杜撰了一个"号曰隆中"归属南阳邓县的伪历史记载,以"便于"让诸葛亮躬耕于"号曰隆中"。

故据以上史料、文献记载得出结论:居于汉水以南,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绝不属于东汉时南阳郡邓县县境,因为南阳居汉水以北;也不归属三国时的南阳郡,它居义阳郡以北;更不是具备资格剥夺郡治宛城、宛县可以名称南阳的城市历史传承的独有属性。

诸葛亮的历史主证认定"躬耕于南阳",不仅指向东汉时自汉以北的南阳郡,更是指明三国历史演绎下居于义阳郡之北的南阳郡或南阳郡城,这是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对"今天下三分"行政区划治的现实认定。

依据以上史证辨析,从历史主证上得出结论:汉水以南的"号曰隆中"属于南郡或后来的襄阳郡,不是属于汉水以北的东汉南阳郡或三国时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自谓"躬耕于南阳"与居于汉江以南的"号曰隆中"没有任何关系。

综合上述,全国各地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你们认定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哪里呢?

其一,这个"南阳"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地方呢?

其二,这个"南阳"就是在今天的南阳市境内呢?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关键词: 隆中在哪里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6753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