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跨境电商 » 正文

外贸商:乌克兰订单中止 运费飙升至10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4 17:00: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262    评论:0
导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宇轩 北京报道 俄乌局势恶化成为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多国展开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也对相关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反制策略。 武装冲突演衍生出金融战的同时,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张波及全球,使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外贸企业雪上加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宇轩 北京报道

俄乌局势恶化成为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多国展开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也对相关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反制策略。

武装冲突演衍生出金融战的同时,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张波及全球,使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外贸企业雪上加霜,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行业的又一重要负面因素。

如何自救成为外贸行业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地缘政治冲突压减外贸业的海外需求

据对欧盟方向的外贸商反馈,乌克兰危机直接导致了部分商品海外需求的缩减。

“目前只有瑞典客商在订货,乌克兰和俄罗斯方向的都停了,即便是在瑞典,也有部分客商因周边局势问题暂缓订货。”石材外贸商邵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离战地太近了。”

据邵女士介绍,以往她个人每年的业务量可以达到20-40万美元,“现在就很难说”,“初级加工的产品大部分都停了,目前高端产品还能走”。

在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形势动荡的背景下,外需的降温对国内出口型企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的合作工厂只要有单都能顺利完成,客人下单少是个问题,企业没单子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很多企业开始转战内贸市场”。

(“一带一路”集装箱海运量指数变化曲线。数据来源:上海航运交易所)

上海航运交易所3月30日公布的“一带一路”集装箱海运量指数显示,中国(上海)至“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集装箱海运量中,俄远东本期指数为226.85,与上期相比下跌38.2%,欧洲指数为95.89,下跌了34.9%。总体来看,“一带一路”集装箱海运量指数此番下滑已突破去年全年最低水平。

海运费用长期高企使外贸业不堪重负

而事实上外贸行业陷入困局已颇有时日,早在2020年下半年,国际海运价格开始一路飙升,至今仍处于高位状态,这成为长期困扰行业的巨大难题。

“2020年以前厦门到瑞典哥德堡,每箱运费为950美元,而到了去年底价格已经飙到9500美元,目前略有回落,也依然处在8500美元的高位。”邵女士称。

上涨至十倍的运费自然给外贸行业带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邵女士从事的石材贸易,由于商品体积大重量大,出口型的石材产品对运费较为敏感。

“一般石材的整柜价值从五千美元到五万美元不等,从粗加工产品到高端石英石灶台板等,外贸流通环节运费占比很大。”据邵女士介绍,“交易中运费由买家承担,大宗低货值的品类利润低,运费升高后客户自然大幅减少订货”。

“就石材行业来说,很多公司亏损,一些企业已经裁员或转行”,邵女士称。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显示,至4月8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3117.75,依然接近10年来的峰值水平,而这一数值在2020年初时仅在965.31(2020年1月24日)小幅波动。如今运价指数高企尤以欧盟方向最为明显,其中欧洲航线与地中海航线远超出其他航线的运价指数水平,分别为5104.40和5928.69。

多重压力之下,还在坚守的外贸业者把可能的转机投在更加久远的未来。“习惯了各种黑天鹅事件,心态早就放平了,看(运费)明年能不能回落吧。”邵女士称。

俄乌冲突成为影响外贸发展又一“黑天鹅”事件

外贸行业面临的窘迫局面,早在俄乌局势突变之前就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商务部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1年秋季)》中分析指出,当前的对外贸易环境面临多重不利因素,包括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紧缺、运力紧张及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外溢等多重风险。

(2021年前10个月我国排名前十的贸易伙伴进出口金额及占比。数据来源:商务部)

而回顾2021年,我国外贸业顶住多重压力,在复苏中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东盟、欧盟、美国分列进出口贸易伙伴前三,三者合计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超过40%。其中,对东盟进出口4.6万亿元,增长20.4%,占进出口总额的14.4%;对欧盟的进出口为4.3万亿元,增长20.4%,占总额的13.7%;对美国的进出口为3.9万亿元,增长23.4%,占总额12.5%。

然而,地缘政治方面的局部冲突蔓延至经济领域,给外贸行业现阶段的复苏进程带来了更多变数。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外贸)压力非常巨大,形势也非常复杂严峻。从供给冲击看,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供给仍然没有恢复正常,供应链的这些瓶颈预计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预期转弱看,缺柜、缺工等问题持续困扰外贸企业,原材料价格、运价成本现在还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此外,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也影响了他们接单的信心。”

外贸企业如何自救?

在不利的金融形势之下,外贸企业如何自救成为行业复苏之路上的“灵魂发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研究员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当前局势下,在全球国际贸易遭遇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风险时,新发展格局的坚守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坚持经济发展“走出去”的方向和力度不变,前提是要防控好风险,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市场反馈来看,国内外贸企业对前述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刘英认为,在变局中,企业应当保持对局势的关注和预判,适时调整策略,及时脱离冲突风暴眼,避免在多方力量相互制裁的混乱局面中被波及。

而这也并不意味着外贸业只能被动承压,挑战中蕴含的机遇同样值得关注。

刘英分析认为,在美国和欧盟先后采取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成为国际贸易中优良的避险资产,这对于外贸进出口是一个契机。在贸易过程中,中方企业应努力协商促成与对方以人民币进行结算,以此规避可能存在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财务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企业调整经营重心,转战内贸市场,刘英给出了见解。刘英表示,外贸转内贸不应作为企业逃避外部风险的“权宜之计”,“收回来是为了更好的打出去”,企业应在这一阶段勤修“内功”,将中国制造进一步强化为“中国创造”,在风险中磨炼自身,增强品牌抵御风险的能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外贸加工订单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6887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