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重要会议在罗田召开(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时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4 19:38:23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085    评论:0
导读

鄂东北,鸠兹古国九资河,居吴头楚尾,在大别山主峰绵延至湖北境内的“肩膀”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官兵穿行于这崇山峻岭之间。有文字记载的大军主力跃出大别山最后一次“鸣金”会议,也在这处古称“鸠兹邑”、今名“九资河”的高山平畈小镇召开,为这


鄂东北,鸠兹古国九资河,居吴头楚尾,在大别山主峰绵延至湖北境内的“肩膀”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官兵穿行于这崇山峻岭之间。有文字记载的大军主力跃出大别山最后一次“鸣金”会议,也在这处古称“鸠兹邑”、今名“九资河”的高山平畈小镇召开,为这片神秘的绿色家园镀上了一层红色印记……


喜迎“红军”的太阳寨

农友依依不舍歌送解放军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国民党方面在其国防部长白崇禧的指挥下对大别山实行大规模的围攻。11月,我中央军委鉴于刘邓所部4个纵队(一、二、三、六纵)恐难承担艰巨军事任务的严重敌情,调集晋冀豫野战军第10、第12纵队南下支援大别山。


▲战斗在罗田的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将军回忆文章


国民党的全面围攻即将开始,刘邓首长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大别山地区“战略机动范围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队”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粮食供应亦很困难,因此决定分兵作战,由邓小平、李先念率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以牵制敌人,刘伯承率第一纵队渡过淮河淮北地区休整;第10、第12纵队以及中原独立旅越过平汉路分别进入桐柏地区和江汉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分兵的战略举措,为下一步中原逐鹿作了较好准备。

继头年12月“分兵”后,1948年1月26日,刘邓向中央提出将所部主力转出大别山的重要建议。指出“在敌几个强师压迫下,刘邓大军是无法集中作战的”,提议若“我们野战军采用宽大机动,或出淮北,或出江汉、桐柏,其利得多……”

刘邓认为尽管当时敌人以大批兵力对大别山我军实行“铁壁合围”“反复扫荡”,斗争极为艰苦,但我根据地已经确立,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敌人也不能把我军打出去了。反之,我野战军若长期留在大别山内, “敌我拥杂”,不仅“很难打到好仗”,且“辗转消耗,亦不合算”。因此,将主力转出大别山“实属必要”,既有利部队整补和改变中原战局,亦能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拖走一部分敌人,更利于大别山的坚持。

2月7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刘邓率指挥所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设立南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陈唐集团。



正在内线指挥作战的邓小平、李先念等负责同志,一致赞同中央的部署。但认为转出时机上“不宜抽得过早”,一来继续拖住进攻大别山的大批敌人,是对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部最有力的支援;二来主力抽走,大别山区必然会出现一时最严重的局面,须预先作好部署。据此,又建议主力“须留大别山再打一个月圈子”。方案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后,前方指挥所一面指挥反“围攻”作战,一面部署主力离开后的各项工作,要求大家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对付随之而来的严重局面。

2月22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在主力转出大别山之后,军区部队与人民武装应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开展更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要求全区军民提高胜利的信心与顽强的斗志,健全和充实各级游击集团,改进游击战术,使游击战争与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民同命,战胜敌人的“清剿”。

2月底,在内线部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前方指挥所命令各纵队,按二、六、三纵队的顺序依次北移。


▲敌十四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压境


2月24日,邓小平、李先念等随前方指挥所到达淮北临泉县韦寨,与后方指挥所刘伯承会合。2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命令三、六纵向淮河以北集结。2月28日,西线二纵队主力自固始地区出发,3月1日渡过淮河首先与外线的一纵队会合。

位于皖西、鄂东的三、六纵队也分别取道英(山)罗(田)与(黄)安新(县)等县,向山北集结。由于归途被东西对进的敌五师、十师、二十师、四十八师等部所切断,两纵队一时受阻于潢(川)固(始)商(城)地区。为了粉碎上述敌军布成的封锁线及其对该区的“清剿”,根据中央军委寅东(3月1日)电示,两部隧推迟北进时间,改为对来敌进行牵制和打击。任务完成后,3月下旬,六纵队三纵队九旅乘虚北进,于27日胜利渡淮。随后跟进的三纵队主力,也于月底抵达淮河北岸。至此我军主力已全部转出了大别山区。


▲“大别山,天了光,全中国要解放”


▲六纵“声东击西”转出上堡,农友依依不舍


“僧塔寺会议”鸣金跃出

传达“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英山县志办史料记载:根据野司关于分遣兵力、拖散敌人的指示,我三纵队在麻城、经扶、黄安、商城、固始地区同敌周旋后,于1947年12月底强渡金寨史河,经霍(山)、岳(西)边进入英山草盘桃花冲至杨柳塆一带隐蔽集结休整。1948年3月初,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阎红彦在英山东北部的罗田僧塔寺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上级关于“坚持下来就是胜利”的指示,讨论了主力跳出大别山以后,军区部队如何坚持大别山的斗争等问题。此时,程贞茂(时任英山县县长,也是“石桥铺会议”唯一参会的县长)正好来到僧塔寺,听取了陈锡联、阎红彦就大军走后如何很好地组织和领导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斗争等问题的指示。然后,三纵队北渡淮河,转出了大别山。

▲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阎红彦


《罗田革命史讲座》的描述更为详细:1948年3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从英山出发,经罗田九资河、麻城河口等地北上。其间,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政委阎宏(红)彦率领一部经英山张家咀开往罗田,途中找到了英山县长程贞茂及其所率地方武装百余人一同来到僧塔寺。在这里,由纵队政委阎宏彦主持开了一个会。

会上,阎宏彦政委说:“刘邓首长指示我们,沿途找地方同志谈谈形势,讲明我军撤出大别山到平原作战的重大意义。大军跃进大别山,打到了蒋管区,是个大突破。敌人原是重点进攻山东,我们把压在山东的敌人扯回长江沿线,这是战略上的伟大胜利。但是,我军在大别山区,不利打大仗,重武器都丢掉了,如不及时下山会吃亏的,只有下山寻找战机,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夺得最后的胜利。大军走了,留下地方干部和小量部队,坚持打游击,环境是艰苦些,但是要看到大军下山了,大批的敌人也被牵走了,山区人民武装力量的压力也小了,从全局看是有利的。”阎宏彦政委还说:“你们要设法动员群众返回原地,抓紧春耕;要停止急性土改,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反蒋统一战线。”



六纵与三纵九旅的转出行动是同步的,转出之前还声东击西在上堡九资河太阳寨一带拔碉克匪,大张声势“打圈”阻吓敌人,之后乘机跃出。




二、三、六3个纵队转出大别山,欢迎的人群见到出山部队时发现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乱发蓬散,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叫花子。”一名当年的老战士回忆说:“那天清晨,当我们渡过淮河,听到主力部队的司号员在山上拔号的声音时,我们止不住都哭了。”(王玉彬、王苏红《大势中原》)而邓小平也是“衣着陈旧,又黑又瘦,唯两只眼睛仍炯炯有神。”(二野战史编辑室,《第二野战军战史》)

▲杜义德将军之子杜伟寻访父辈罗田战斗旧址


刘邓所部休整补充后,于4月、5月先后进行了宛西、宛东战役;6月底、7月初协助华东野战军进行豫东战役;7月襄樊战役歼敌十几万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为战略决战准备了条件,这是后话。



刘邓大军主力转往外线机动作战,国民党军队随即卷土重来。敌人调动数十个整编旅并辅以大批地方反动武装,向大别山解放区进行残酷的“扫荡”、“清剿”。3月初,敌以整编第七师、第四十八师、第二十八师及地方反动武装,首先对鄂东地区进行“扫荡”。其中,国民党整编四十八师167旅伙同地方反动武装,对黄冈、新洲、罗田进行“扫荡”。



敌军进驻罗田后,以营、连为单位,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据点,施行“纵横扫荡”、“两区合击”、“筑寨并村”、“捕捉奇袭”等反革命战术,妄图将我人民武装力量一口吞掉、将我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一概杀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罗田的县大队(含六纵留下的少量骨干)不得不转移到鄂皖边界一带活动。于是,敌人的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国民党军队在地方反动武装的配合下,对罗北“上堡”(僧塔寺旧称)地区进行了三次大的“扫荡”。


▲作者拜访杜义德将军夫人齐静轩阿姨


罗北上堡等地局部受损,换来整体战场胜利。我内线军民坚持艰苦斗争进行有力反击,史料记载:1948年1月至12月,鄂豫军区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武装9941人(内俘6197人,毙伤3744人),缴获各种炮41门、各种枪4335枝、各种子弹31万余发、炮弹1319发、手榴弹2936枚、电台5部、电话机20部、战马50匹,至1949年1月底解放固始、商城、金寨新县、黄安、礼山、潢川光山、霍丘9座县城。至此,鄂豫广大地区连成一片,解放区日益巩固,部队得到了发展和补充、士气高涨,大别山由插入国统区心脏的一把钢刀,变成迎接与支援大军渡江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


▲今日罗田九资河

“僧塔寺会议”及时传达了中央部署决心,鼓舞了与会者的斗志。程贞茂在回忆中说,“这次会议使我们明确了坚持地方武装斗争的方向,后来英罗地方武装不仅没有被敌人搞垮,而且日益发展壮大,就是与此次会议精神的指导有关的。”

附 记

映山红开对面寨,喜迎红军进山来;雨洒梨花落一地,白花开了红花开。枞树萖下映山红,来了红军为工农,雨洒梨花落一地,寨上鲜花映山红……”大山无语,敞开胸怀迎接子弟;回音嘹亮,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僧塔寺会议”之前,罗田历史上就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将星大聚会”,野战军司令部机关和六纵团以上干部50余人召开了“石桥铺会议 ”,与会者中有近一半人成为新中国“开国将军”,“一屋子的将星”照亮了罗田的历史天空……



“进程历历皆罗列,旭日光芒照眼红。”作为红色大别山腹地普普通通一角,罗田因地势险要,成为敌我双方“拉锯战”的“锋面”之一,成为铺展历史考卷的战场,幸证人民军队的孕育、成长与壮大——

大革命时期,大别山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农民运动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创立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成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大江东去,代不乏人。传承红色基因、支持国防建设,用老区精神干事创业,成为新时代老区人民最实际的行动和对先辈先烈最好的缅怀!

 
关键词: 中原逐鹿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705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