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是日本女儿节,日本的父母会为女儿设置阶梯状的陈列台,由上至下,摆放穿着和服的娃娃,而这种娃娃在日本被称为雏人形。而德岛县胜浦町收集来自日本各地家庭不要的女儿节人偶(3万个),把全町装饰得缤纷十足。
德岛县胜浦町今年举行第30届的“BIG女儿节”,胜浦町收集来自日本各地家庭不要的女儿节人偶(3万个),把全町装饰得缤纷十足。BIG女儿节活动是因居民想“为山村注入活力”而开办,从最初的1000个人偶逐渐丰富到现在的3万个人偶,这里人偶数量是胜浦町人口数量的五倍。
德岛县胜浦町在人偶文化交流馆内耸立着巨大雏坛,从中央朝四方呈放射状,各25层,共100层。
德岛县胜浦町庆祝女儿节举办“BIG女儿节”,并在当地人偶文化交流馆摆饰约3万个女儿节人偶,吸引许多孩子参观。
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周朝的上巳节
3月3日日本女儿节也被称为“雏祭”、“人偶节”,日本女儿节来自中国的上巳节,与中国文人的曲水流觞、女孩的水漂人偶一脉相承,曾是中日历史上最为风雅的传统节日。日本女儿节是在近代江户幕府德川家族统治的时代才正式命名,并有了装饰雏人偶的习俗。
中国黄历三月三的上巳节可以追溯到周朝以前,到了周朝才把三月三日作为上巳节固定下来。三月上巳之时人们纷纷到水边清洗身上不洁之物,借水的灵力祛除邪恶和不祥之气,以确保平安。这种活动称作“褉”。在中国古代,还有把自己用过的物品放入河中流走的习俗。据说随着物品被河水越冲越远,自己身上的污垢与晦气也会得到清洗。这一习俗延续到唐朝,出现了各种丰富的活动。其中水漂纸人偶在女孩中十分盛行。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王羲之进一步在前人的习俗上将之发展为文人墨客临水畅饮、附庸风雅的宴饮活动,所以在唐朝传入日本后,一直是皇宫天皇及贵族们三月三举行曲水宴活动的上层风雅娱乐活动,当然为女孩子做一个纸娃娃,将其流入河中送走病邪的风俗也在唐朝传入日本皇宫,宫中贵族女性的活动影响民间,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如今上巳节在中国等同消失,却被日本承传下来,曲水流觞虽无但是人偶习俗还在,而且节日风俗如今虽侧重对女儿的祈福,但原先的内涵延续至今。
据悉,日本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制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图为日本德岛县胜浦町“BIG女儿节”上摆放的人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