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壁
北壁
东壁主尊左协侍菩萨
西南角飞天
西披南侧浮雕故事-舍身饲虎
第165窟位于北石窟寺主窟群正中,开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是北石窟寺主窟群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代表洞窟。
相对“南石窟”而言的“北石窟”最初当指此窟,宋时称“原州彭阳县石窟寺”,元代称“东大石窟寺”,明清时叫“佛洞”。窟高14米,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呈横长方形,覆斗形顶。窟内四壁下有宋元时期修缮时重砌的坛沿,高1.2米,宽0.98米。窟门上方凿盝形顶明窗,高2.25米,宽1.85米,深1.9米,明窗南北两壁,宋代雕刻十六身罗汉,每身罗汉均分别浮雕在圆拱形浅龛内,形象生动自然,雕刻技法娴熟。窟门高5.9米,宽3米,深1.95米,平顶,外面上部雕盝形帷幔。
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题,配以胁侍菩萨和弥勒菩萨、骑象菩萨及阿修罗天、千佛等。正壁(东壁)雕三身立佛、四身胁侍菩萨,南北两壁各雕两身立佛,三身胁侍菩萨。每佛身后凿舟形背光,背光之间下部雕胁侍菩萨。佛身高8米,均作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直鼻厚唇,体魄雄健。胁侍菩萨高4米,共10身,多作高发髻,面目清秀、形体修长,上身多数袒露,戴宽项圈,下着长裙。
第165窟除以上主要造像外,在窟的四披遍布浮雕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有“宫中伎乐”、“降龙入钵”、“割肉贸鸽”、“莲花化生”、和众多飞天等。特别在西披上部高2.5米、长18米的梯形面上,以连环画的形式浮雕了佛本生故事“舍身饲虎”图,生动地表现了佛教宣传的“自我牺牲”精神。
165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虽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存仍很完整,不仅是北石窟寺的精华,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精华的瑰宝。
(来源: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