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10月,秋高气爽。此时,山东青岛的一处人家里正发生着有趣的一幕,一位老人正在教她的老伴做山东煎饼。
他们围坐在大大的鏊子旁有说有笑,只见她的老伴小心翼翼地推着手中的木铲子,生怕面糊推不均匀而遭到老伴的“取笑”。
他们口中说着各自熟悉的语言,为自己辩解着正确的煎饼制作步骤,这样有趣的画面总是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正在做煎饼的老人叫马岳华,有着一口地道的台湾腔,同样也是一名退伍的台湾老兵。而他身旁的老伴——陈元香,则是土生土长的山东青岛人。
“真希望你能一直留在这啊。”陈元香嘴里念叨着。
“我何尝不想呢,这里有姐姐、弟弟还有你,这才是家啊。”马岳华长叹一声,这一叹叹出了老人说不尽的无奈与不舍。
明天就是启程回台湾的日子了,厨房里早已摆放着满满的一袋子煎饼,是老伴特意为他做好的,希望回到台湾也能吃到家里的味道。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眼前这样平凡的生活场景,竟然是台湾老兵马岳华期盼了一辈子的幸福。
大半个世纪里,他一直孤孤零零,流落在外,甚至有了家人之后,也要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两岸奔波迁徙。
而这一切,都要从马岳华19岁那年说起。
藏在夹墙里的儿子1949年,由于国民党节节败退,在败退前他们在青岛各地抓壮丁。
当时只有19岁的马岳华是家里的长子,他还有兄弟姊妹,早早失去父亲的他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当起了顶梁柱。
母亲担心他被抓去,便把马岳华藏在家里厢房的夹墙中,白天藏起来,晚上才让他下来吃饭。
家里的厢房非常小,更别提那狭窄的夹墙了,马岳华身子骨瘦弱,勉强能容得下。
由于国军抓壮丁抓得紧,生怕漏过一个壮劳力。时不时地就在百姓家里乱找一通。
而马岳华只能在夹墙里一躲就是一整天,肚子常常饿得直叫唤,为了能躲开国民党,马岳华就这样躲了半个多月。
每当夜深人静时,马岳华才敢下来吃一口热乎饭,母亲看着眼前的儿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饭,嘴里说着“这何时是个头啊。”
直到有一天,母亲去地里干活了,家中只有藏在夹墙中的马岳华。
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听见家里没有响动,便从夹墙中偷偷跑下来,没想到,这一下来就是离别。
那天,国民党正在村子里各家四处搜人,马岳华此刻正头顶着墙壁,弓着身子躲在夹墙中。
国军一脚踹开厢房的门,看着凌乱的屋子,随意乱翻着。
躲在夹墙中的马岳华天生胆小,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口,紧紧得捂住嘴巴,生怕让国军察觉到他的存在。
听见国民党部队的脚步声慢慢消失,以为像之前那样走远了,便纵身一个猛跳,蹦到了厢房的杂物堆上。
没想到,这重重的一声还是引起了国军的注意。他们返回到厢房,抓走了马岳华。
这一抓,就是30多年,马岳华还没来得及和母亲告别就被送上了南下的船只。
回不去的家被抓进部队后,马岳华很快就被送上了前往海南的船只。
船只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被抓来的壮丁,那时胆小的马岳华并不知道他们要被送去哪里,只知道蜷缩在角落里,心里想的都是家中的母亲和姐弟。
到达海南之后,才知道抓来的壮丁是要去前线打仗的。
马岳华之前在村里连打架都不会,他哪里会打仗,那一刻,他根本无心善战,只是一心想早日回到家中。
好在马岳华只负责驻守阵地,不需要进入到正面战场中。在海南驻守的6个月里,马岳华无时无刻不在打听着回家的消息。
马岳华常常在本子上记录着驻地的日常,只有这样,思念家人的心情才能被遏制。短短6个月,对马岳华来说无疑是漫长的。
无奈等到的结果总是令人意想不到,马岳华要跟着国民党的部队撤退到台湾。
当马岳华得知这消息后,他回家的心彻底死了。
刚来台湾时,国民党人心惶惶,根本无心训练。再加上当时台湾社会动荡,国民党的涌入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不满。
国民党也为肃清军纪,每日都在严格整顿党内纪律,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人敢提“回家”二字。
当时有很多人受不了国民党的纪律,纷纷选择了“自杀”。
胆小的马岳华压根就不敢有自杀的念头,他知道如果结束生命就真的回不去了。
他时不时地告诉自己“反正已经熬到了现在,再坚持一下,混到哪天算哪天吧。”
马岳华一直靠着这股子劲,在国民党部队待了31年,直到50岁时正式退役。
无尽的思念从部队退役后,马岳华的生活就缺少了保障,习惯了部队生活的马岳华,步入社会总是那么胆怯。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马岳华为了谋生,只能四处打打零工。
再加上自身羸弱单薄,越是年纪大了越干不了重一点的工作,只能干一些打扫卫生的活。
当然工资也是少得可怜,为了省钱只能和两个老兵合租一间屋子。
日子一天天地往前走,马岳华也50多岁了。
周围的老兵见马岳华形单影只,劝他考虑下个人的事情,总不能一辈子就这样孤单地过下去。
而马岳华一想到自己连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哪里还有心思去想成家的事,就连回老家的心思都不敢想。
80年代,大部分老兵都悄悄通过国外联系大陆,甚至有不少老兵还能收到大陆那边的家信。
看着周围一个个老兵都尝试着写信给大陆,马岳华心动了。
那曾经的思念悄然间冒出来,让马岳华的心底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可一向胆小的马岳华始终不敢下笔去写,回想起30多年前的自己,他感觉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无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姐姐和弟弟。
他的“不辞而别”一定给家里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尤其是给他的母亲。
母亲一定想不到自己藏好的儿子怎么就能被抓住?又是经历了什么杳无音信这么多年?
一想到这,马岳华自责不已。过去这么多年他已无法直视海峡那边的故土和亲人,已没有任何颜面去见自己的家人。
由于当时寄往大陆的信件昂贵,几名战友商量合写一封家信,落笔处签上各自的名字。
马岳华起初打消了给家中写信的念头,看见大家签字时的激动与喜悦,马岳华便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没想到,他们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大陆那边的回信,其中也有马岳华的回信。看着手中的信封,马岳华激动不已,他的思念终于盼来了结果,不再是没有尽头。
重回故土梦马岳华从信中得知,家中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姐姐也早早嫁人,只有成家的弟弟还在老屋住着。
姐姐和弟弟知道马岳华还活着,高兴地几夜都没合眼,信中还提到希望一家人能早日团聚。
马岳华看着信,眼泪不自觉流下来,没想到他的家人一直在苦苦地等他回去。
他的母亲甚至都没能见他一面就离开了,满心的愧疚萦绕着他。
他迟迟没有提笔写回信,只是将那封信放在了枕头下,他知道家人过得好就知足了,更不愿让家人知道他现在的处境。
由于远在山东的姐弟俩很长时间没有收到来自马岳华的回信,他们着急了。
赶忙让子女写信给马岳华,询问台湾那边的生活状况以及何时团聚。
马岳华当再次收到家信时,见到信中家人急切的等候,他决定不再犹豫,拿出抽屉里的纸笔写下了他这30多年的经历与思念。
1988年1月,越来越多的台湾老兵都和家里取得了联系,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回大陆。
马岳华看着周围的老兵回家时激动得神情,他何尝不想回家乡去呢。
与家中来往的书信中,姐姐不止一次地催促他回家,但一想到去世的母亲就总是下不了决心。
终于,在姐姐的坚持下,马岳华想明白了,“只为在家中等待的姐姐和弟弟,说什么也要回一趟家。”
1989年,马岳华申请到了探亲假。时隔40年,马岳华又回来了。
马岳华坐的客车刚到村口,就看到姐弟俩站在路边等候。一见面,三人相拥而泣。
这一幕来得太不容易了。
他们三人相互搀扶着走到母亲的坟前,马岳华看着母亲的墓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自责、伤心、愧疚一股脑地涌上来,流下了重重的眼泪。
回到家中,姐姐和弟弟了解到马岳华还没成家,说什么也要给找个老伴,并安慰道“年纪越来越大,身边没个照顾的人哪行啊,说不过去,这事就交给我们好了。”
老兵的黄昏恋由于,1989年两岸刚刚开放探亲,马岳华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显然来不及张罗相亲的事情。
等到马岳华第二次探亲,姐姐就赶紧张罗着相亲的事,马岳华见状也不好阻拦。
相亲总是双方自愿才行,马岳华有一点害羞,再加上出门在外多年家乡语言上的不通,这件事总是磕磕绊绊。
马岳华有好几次想放弃,都遭到了姐姐的阻止。“一想到娘知道自己的大儿子还没成家,她会怪我这个姐姐的。”
见姐姐这么执意想给自己找老伴,也只好答应着再试试。
此后,马岳华每隔两年就回家探亲一次,回来就呆一个月。
这期间,和姐姐弟弟一大家人在一起聊天、干农活,让马岳华的心特别安定。
就这样,往返两地五六年,马岳华的身体越发不如从前,他明白自己需要在老家找一个老伴了,成了家就用这样来回跑了。
其实,愿意和马岳华相亲的老人并不多,作为台湾老兵,村里无房无保障,这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
马岳华灰心了,心想“无非是一个人再过十几年罢了。”
1996年,就在马岳华准备启程回台湾的前一天,同村的一个小辈儿找到了马岳华。
“叔,你看我妈行不行?”
小辈儿是同村的媳妇,她想给自己的妈妈找个老伴,一听说了马岳华相亲的事,便来询问可否约着见个面。
马岳华把自己的情况说给了这个外地媳妇,她也直爽地说道
“我妈叫陈元香,早早就守了寡,靠到处做零活把我们姊妹俩拉扯大,现在好不容易都嫁了人,我们也不放心她一人在家,就想着该给她找个伴了。”
听完这个媳妇的话,马岳华决定临走前见一见陈元香。那次见面之后,马岳华对陈元香就留有了印象,互相接触之后,两人对对方都很满意。
1997年4月,马岳华和陈元香正式登记结婚。那一年,马岳华67岁,陈元香51岁。
婚后,马岳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向村里申请了地皮,盖了三间楼房。
村里也是考虑到马岳华情况特殊,又是台湾同胞,不仅给他批下了最好的一块地,还以最快的速度把陈元香的户口转了过来。
尽管婚后两人有着语言上的不通,但两人都在努力过好属于他们的日子。
马岳华不止一次地问陈元香,“结婚前对我有没有过担心?”
陈元香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慢慢告诉他,
“从和你接触后,发现你实在可靠,我就没过顾虑。”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马岳华的定心丸。他知道,陈元香就是他在大陆的另一个家。
结婚以后,马岳华仍然两岸三地来回跑,像马岳华这样的台湾老兵需要每年在台湾呆满3个月才能领取所谓的“荣民费”。为了这笔费用,他年年都会前往台湾。
终于,又到了回台湾的日子,陈元香照常收拾着马岳华的行囊,她早已习惯了这短暂的别离。
在大陆的生活,马岳华临走前总是不舍,这迟到的温暖,他用了整整40年才再次拥有。台湾老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但他的人生似乎才刚刚开始。